TCCIP對AR5說明

面對IPCC氣候變遷第五次評估報告,國科會TCCIP計畫團隊的說明2013.10.04

■ 許晃雄、陳正達、盧孟明、周佳、林李耀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已於2013年9月30日公布氣候變遷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小組報告的最終版草案(final draft of WGI AR5)。因應此報告的公佈,國科會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Taiwan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and Information Platform, TCCIP)計畫團隊針對此報告中給決策者摘要的重點做了更深入的說明如下,以協助關心氣候變遷的讀者快速且正確地了解全球與區域氣候變遷最新的科學分析與評估。

觀測

  1. 與氣候變遷第四次評估報告相比,觀測資料較多,模式有明顯改進。2007年以後的新的研究,更加確認暖化的狀況持續發生以及人為因素對20世紀中以來暖化的影響。
  2. 由新的觀測資料,確認海洋熱容量的明顯增加,人為溫室效應增加的能量主要儲存於海洋中。
  3. 檢視過去10幾年觀測到的暖化趨勢減緩現象,發現應是受到自然變異的影響,但是判斷暖化趨勢需長期的觀察,不能僅依據短時期資料論斷。
  4. 新觀測資料顯示,海表層下700公尺以內的水溫上升,氣候系統增加的能量有60%儲存在海表層下700公尺以內的海洋。
  5. 極端雨量與颱風變化趨勢與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看法相當:全球一致性的變化趨勢比較不確定(信心程度低),而且區域性明顯。對於人為影響程度的判斷,信心度不高。
  6. 北極海與北半球陸地的冰雪量都減少,南極洲陸地的冰量也減少,但是南極洲周圍為的海冰有些微增加。
  7. 人為溫室效應(相對於1750年)的估計,較第四次評估報告的估計增加40%,而且從1950年代至今有持續加強的趨勢。
  8. 特別強調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海洋酸化的現象。

未來

  1. 第五次評估報告採用四種代表濃度路徑(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 RCP2.6、RCP4.5、RCP6.0與RCP8.5,分別代表在21世紀末,人為溫室效應為2.6、4.5、6.0與8.5瓦/平方公尺,二氧化碳濃度則分別為421、538、670與936 ppm。
  2. 第五次評估報告根據四種情境推估的21世紀末暖化程度在平均值方面為攝氏1.0-3.7℃,上下限為0.3-4.8℃,略小於第四次評估報告的1.8-4.0℃與1.1-6.4℃。但是第五次評估報告四種情境與第四次評估報告採用的多種情境不太一樣,因此不能詮釋為第五次評估報告推估的暖化程度較弱。另外,第五次評估報告所用的模式加入許多新的物理過程,也可能造成前後推估的差異。
  3. IPCC利用新的情境針對超越2℃門檻的可能性進行評估。21世紀末增溫2℃的推估,除了RCP2.6情境(減緩路徑,最低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情境,未來數年溫室氣體排放些微增加,在2020年後迅速降低)之外,其他RCP情境溫度推估超過2℃的機率很大。第五次評估報告明確提出需要更積極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以降低暖化程度。
  4. 降雨推估顯示乾濕區以及乾濕季降雨量對比越來越強,但有些地區例外。
  5. 對極端事件(如熱浪、豪雨、乾旱、極端高海面高度事件等)與第四次評估報告結果大致相同,在溫度與海平面部分的推估都有”非常可能”到”幾乎確定”的信心。對乾旱變強與變長部分,信心度較低,為”可能”。對於強颱活躍度增強部分,信心度不高,為”比較可能”。
  6. 雖然依據第五次評估報告,情境推估的暖化程度低於第四次評估報告,海平面上升的推估值(上下限0.26-0.82公尺)卻略微高於第四次評估報告的推估值(0.18-0.59公尺)。
  7. 第五次評估報告評估利用地球工程手段減緩暖化的可行性,發現可能會有不良的副作用,甚至可能造成全球性的長期影響。
  8. 不管哪種情境,暖化程度與人為溫室氣體累積總排放量成正比,任何的減排措施都有助於減緩暖化程度。
  9. 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提供的是不同情境假設下的推估結果,不能將之當成21世紀末的氣候預測。不同的情境下,推估結果差異很大。情境推估相當於對地球氣候在21世紀末的「落點分析」,其結果是作為風險評估之用。採取減緩路徑情境,氣候暖化與可能的氣候變遷程度較低,對地球環境衝擊較小;採取高排放情境(如RCP8.5),則氣候暖化程度高,可能的氣候變遷的衝擊也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