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計畫簡介
組織架構
研究人員
消息與宣傳
團隊發表
引用和績效
版權說明
資料服務
過去變遷
未來推估
資料介紹
氣候變遷資料商店
資料 API
氣候圖集
氣候變遷降雨頻率分析
調適百寶箱
知識服務
國際新知
Podcast
影音專區
知識專欄
電子報
摘要報告
出版品
其他服務
我的控制台
常見問題
進階資料需求
相關連結
未來明信片
會議與活動
登入
ENG
其他服務 / 常見問題
氣候知識
網站操作
資料問題
會員問題
聯繫我們
01. 我如何知道之前取得的資料版本?
02. 以前申請的資料和現在的資料版本差異為何?
03. 為何需要統計降尺度日資料?
04. 我們是否能夠提供輻射量、濕度……等統計降尺度日資料?
05. 我們是否能夠提供對應測站的日最高、最低溫、輻射量、濕度……等統計降尺度資料?
06. 氣候模式與觀測間之颱風生成數量逐年變化相關係數為何僅0.3-0.4?
07. 自訂時間尺度的「網格平均總雨量」應如何計算?
08. 國內是由哪個單位做臺灣地區的降尺度情境資料模擬?以及與相關單位之合作關係?
09. IPCC公布AR4與AR5時,國內平均花了多久時間完成降尺度情境資料模擬?
10. AR4與AR5的全球尺度情境資料解析度多大?(300kmX300km或250kmX250km),經降尺度後的臺灣地區情境資料解析度又是多大?
11. 產製(圖)資料包括哪些?是否僅為月溫度或月降雨量,或是還有其它天氣因子之模擬(如颱風)?除此之外,在降雨量部分,情境模擬分析的降雨量與水文分析之重現期雨量之關聯性?
12. 臺灣地區的降尺度情境資料是否對外公開?取得管道為何?
13. 增溫1.5℃、2℃及4℃之情境資料模擬的尺度為何?
14. 1.5℃、2℃及4℃之增溫情境產出的變數包含哪些?是否包含降雨、高溫、低溫、颱風、強風…等?
15. IPCC公布AR6公布後,國內是否會就其所有氣候變遷情境做降尺度模擬?
16. 歷史氣候重建資料(TReAD)與本計畫過去所提供的動力降尺度歷史氣候模擬有何不同?
17.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網站內容「為什麼RCP 2.6的升溫,會比RCP 8.5還要高?」
18. 統計降尺度日資料轉換成月資料後,相對於過去平台所提供之月資料,在近未來(2021-2040)的變化趨勢是否相同?
19. 推估資料的限制條件與注意事項?
20. 氣候模式的日雨量資料是否可「預報未來」的降雨?
21. 統計降尺度日資料提供那麼多GCM,是否有建議的挑選方法?
22. 統計降尺度日資料是否可以直接應用於各領域?該注意甚麼?
23. 日資料是否可以用於防災設計應用?
24. 有那些模式時間長度不同?
25. 下載資料需要甚麼資格審查嗎?
26. 進階資料是否有求必應?
27. 統計降尺度日資料與2019年以前的統計降尺度月資料使用的GCM差異
28. 為何無法直接從資料API進行介接,還需要另外申請帳號?
29. 為何TCCIP僅公開提供5公里網格化資料,而不提供1公里網格化資料呢?
30. 資料能否重複下載?
31. 為何資料商店的颱風資料和歷史颱風事件對不起來?
32. 之前申請的資料可否用在其他計畫?
33. 測站原始資料或未降尺度的模式原始資料可以到哪下載?
34. 我需要網頁上沒有提供的資料該如何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