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摘要報告 / 觀看

美國國家氣候評估報告─美國氣候變遷衝擊

  發表日期:2015-06-09     作者:USGCRP;編譯:劉佩鈴; 校稿:郭士筠     觀看:7,404 次

美國國家氣候評估報告─美國氣候變遷衝擊

U.S. 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本份報告「美國國家氣候評估報告─美國氣候變遷衝擊(U.S. 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國全球變遷研究計畫(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USGCRP)於2014年5月   公布的重要報告。USGCRP於1989建立,目的是了解、預測及因應人為造成的自然變化,並輔助決策者及時對相關衝擊做出因應措施。本文摘錄介紹的這份報告即是完整全面的介紹氣候變遷趨勢(現況與未來)、對於美國本土造成的衝擊,以及相對應的因應選項。報告全文可至此處下載:http://nca2014.globalchange.gov/

 

人為活動導致暖化證據確鑿

報告中指出,過去50年全球人為燃燒煤礦、石油及天然氣而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較工業革命前增加四成,這些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濃度不斷增加,並且因為經濟發展需要砍伐森林,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碳匯減少,導致大氣層以下的溫度逐漸升高。過去10年累積的科學證據、觀測及氣候模式技術的進步,幫助人類更了解整個地球的溫度、降雨、海平面及冰層的變化趨勢,圖1顯示目前偵測暖化常用的10項指標。圖2呈現全球平均溫度的改變趨勢(自然因素、自然與人為因素、觀測值),報告中指出如果沒有人為活動的影響,受幾場火山爆發的事件影響(例如:1991年的Mount Pinatubo),全球溫度在過去50年內應該是會稍微降溫,但是實際上觀測到的溫度變化卻非如此,因此更確定人為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正在發生。

 

圖1:  10項暖化偵測指標

 

圖2: 區分人為活動與自然變異對氣候的影響

綠色帶狀顯示氣候模式模擬結果:全球平均溫度自上個世紀以來的自然變化趨勢。藍色帶狀顯示氣候模式模擬結果:自然變化(包括太陽及火山活動)結合人為活動影響的全球平均溫度變化趨勢。黑線代表全球平均溫度的實際觀測結果。只有在加上人為活動影響時,模式能順利複製與觀測紀錄幾乎一致的溫度變化。圖表來源: Huber and Kuutti(2012)

 

氣候已經改變了

除了美國各地區觀察到的氣候變遷現象之外,報告中整理出美國目前已觀察到的10項氣候變遷現象,如表1:

表1 :10項氣候變遷現象                                                                                                (資料來源: 本文根據氣候評估報告內容綜整)

 

短期利益無法抵銷長期衝擊

雖然目前觀察到因為氣候趨暖,農作物的生長期變長,運輸業也因為五大湖結冰期縮短而延長航運期,這些似乎都是氣候變遷短期可獲益的部分,但是長期來看,負面衝擊依然遠大於當前這些利益,例如因為作物生長期延長以及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導致花粉過敏原的增量,呼吸道疾病比例也會上升等等。這些負面衝擊包含以下。

 

現有防護標準不足以應對複合式極端天氣災害

從氣候推估結果來看,更頻繁的強降雨事件將在許多區域如東北部、中西部及中部發生(圖3),這些強降雨事件所帶來的災害衝擊將威脅美國國民的生命財產,此外,美國現有的各種基礎設施都是根據現在的氣候設計的,因此,現有的防護標準並無法適應劇烈變化並趨極端的氣候。例如:強降雨將導致都市排水系統無法及時排除大量降雨而淹水。此外,人為對生態系統及地形景觀的改變會增加整體環境的脆弱度,例如:海岸開發案破壞了原生紅樹林對暴潮的防護力。更麻煩的是,這些極端氣候現象不只是單獨發生,還會與其他環境因素交互作用形成複合式災害,衝擊也更廣泛深遠。例如:強降雨造成的淹水問題,使得環境受到汙染,淹水區域容易孳生病媒或發霉,甚至進而影響淨水及汙水處理系統,整體增加公共衛生風險。

 

圖3 美國各區超級大豪雨事件降雨量改變率

本地圖顯示美國不同區域自1958年至2012年間發生超大豪雨事件(每日降雨事件中以降雨量排序的前百分之一事件) 的降雨改變率。東北地區(71%)、中西部(37%)、北美大平原(16%)、波多黎各(33%)與阿拉斯加(11%)的超大豪雨降雨量相較於自然變異,都呈現增加趨勢,西南地區(5%)、夏威夷(-12%)與西北部(12%)則呈現與自然變異相似或減少的改變趨勢。

 

災害、基礎設施、農業、水資源、公共衛生衝擊最嚴重

除此之外,該報告特別強調在氣候變遷下極端的天氣事件可能帶來的衝擊,在災害方面,除了上述的強降雨導致的都市洪災問題之外,極端高溫更將導致用電需求量大增造成基礎設施的衝擊。此外,降雨型態的改變,土壤水分蒸散加速而導致用水量增加,乾旱情況加劇也會導致用水調度失衡,也會直接反映到農業及糧食安全上,並衝擊水資源管理,而乾旱次數增加,則增加了森林大火發生的機率。在公共衛生領域也要嚴加防範因為溫度持續上升而造成的健康問題如傳染病等。圖4摘錄該報告提及的關鍵發現。

 

圖4:關鍵發現                                                                                                                                                 (內容為本文章自行摘要綜整)

 

報告小結:及時調適就能有效降低衝擊

現在累積的科學研究成果及對未來的推估結果希望讓民眾知道,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無遠弗屆的衝擊。回應策略必須同時兼顧更積極地減緩排放作為(mitigation)與調適作為(adaptation),在這個複雜及具有不確定性的議題上,如何善用科學研究結果與利益關係者溝通非常重要,並且建立全國性的共識,從聯邦政府至地方州政府,都能充分運用此評估報告及早擬定調適策略,將氣候變遷衝擊降至最低。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