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摘要報告 / 觀看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物理科學基礎 決策者摘要翻譯
發表日期:2021-09-22 作者:IPCC第一工作小組;翻譯: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觀看:6,150 次
感謝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授權刊載,以及編譯人員的投入。
報告全文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2Ecgn58LzhOUulq05OsHo9YONtRWTytp
IPCC原始檔案網址: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SPM
本決策者摘要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 整理出第一工作小組 (WGI) 針對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 (AR6) 中,關於氣候變遷的物理科學基礎的主要發現。本報告奠基在2013年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 (AR5) 中第一工作組的部分,以及其於2018-2019 年IPCC 特別報告AR6週期的貢獻基礎上,並且納入之後氣候科學的新證據。
本決策者摘要提供理解當前氣候狀況的進階整理,包括氣候如何改變人類影響的角色、一些關於未來可能的氣候知識狀態、區域和部門相關的氣候資訊以及限制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
重要發現是奠基在科學理解之上,以事實陳述呈現,或使用IPCC校正後語言所標示的信心水準等級評估之相關陳述。
可在主要報告的章節區塊以及技術摘要 (以下簡稱TS) 所提供的綜合區塊中,找到各個重要發現的科學依據,並以大括號表示相關章節。第一工作組互動地圖集 (WGI Interactive Atlas) 有助於在不同WGI參考區域中,探討這些重要綜合發現,並有助提供氣候變遷資訊。
A.1 人類影響毋庸置疑,已使大氣、海洋與陸地暖化。大氣、海洋、永凍圈和生物圈已出現廣泛且迅速的變化。{2.2, 2.3, Cross-Chapter Box 2.3, 3.3, 3.4, 3.5, 3.6, 3.8, 5.2, 5.3, 6.4, 7.3, 8.3, 9.2, 9.3, 9.5, 9.6, Cross-Chapter Box 9.1} (Figure SPM.1, Figure SPM.2)
A.1.1 觀察到自1750年以來充分混合 (well-mixed) 的溫室氣體 (GHG) 濃度增加,無疑是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自2011年 (AR5報告中的測量值) 以來,大氣中的濃度持續增加,2019年的二氧化碳 (CO2) 年平均值達到410 ppm,甲烷 (CH4) 為1866 ppb,一氧化二氮 (N2O) 為332 ppb。過去60 年來,陸地與海洋以近乎穩定的比例 (每年全球約為56%),接收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然而區域之間存有差異 (高度信心)。{2.2, 5.2, 7.3, TS.2.2, Box TS.5}
A.1.2 過去四十年間,每一個十年都比前面1850年以來的任何十年還要更暖。21世紀的前二十年 (2001~2020 年) ,全球地表溫度比1850~1900年高0.99 [0.84~1.10]°C。2011~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比1850~1900年高1.09 [0.95至1.20] °C,陸地的升溫幅度 (1.59 [1.34至1.83] °C) 較海洋的幅度 (0.88 [0.68至1.01] °C) 更大。自AR5以來全球表面溫度估計的提升,主要是因為自2003~2012年以來進一步變暖 (+0.19 [0.16至0.22] °C) 所致。此外,方法學的進展與新資料對AR6暖化的最新估計,拉高大約0.1°C。
A.1.3 從1850~1900年間到2010~2019年間,人為造成的全球地表總升溫可能範圍是0.8°C至1.3°C,最佳估計值為1.07°C。充分混合的溫室氣體可能導致1.0°C至2.0°C的升溫,其他人類因素 (主要是氣溶膠) 導致0.0°C到0.8°C的降溫,自然因素使全球表面溫度改變了–0.1°C至0.1°C,內部變異將其改變了–0.2°C至0.2°C。充分混合的溫室氣體很可能是自1979年以來對流層暖化的主要因素,且人為造成的平流層臭氧耗竭,極有可能是1979 ~1990年代中期,平流層下部變冷的主要因素。{3.3, 6.4, 7.3, Cross-Section Box TS.1, TS.2.3} (Figure SPM.2)
A.1.4 自1950年以來的全球陸地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自1980年代以來增加的速率更是變快 (中度信心)。人類影響可能是自20世紀中葉以來,造成觀測到降水變化的原因,且極有可能人類影響是造成觀測到近地表海洋鹽度變化的原因。中緯度風暴路徑可能從1980年代開始,在兩個半球中都向極區移動,且具明顯的季節性趨勢 (中度信心)。對於南半球來說,人類的影響很可能促成南半球夏季的溫帶急流向極地移動。{2.3, 3.3, 8.3, 9.2, TS.2.3, TS.2.4, Box TS.6}
A.1.5 人類影響非常可能是1990年代以來全球冰川退縮,以及1979~1988及2010~2019年間北極海冰面積減少 (9月約40%,3月約10%) 的主要因素。1979年至2020年,由於區域趨勢相反,內部變異大,南極海冰面積沒有顯著趨勢。人類影響非常可能導致北半球自1950年以來的春季積雪減少。人類影響非常可能導致過去20年觀測到格陵蘭冰層表面融化,但人類對南極冰層質量損失的影響證據有限 (中度共識)。{2.3, 3.4, 8.3, 9.3, 9.5, TS.2.5}
A.1.6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全球上層海洋 (0~700公尺) 從1970 年代開始便已暖化,且人類影響極有可能是主要因素。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當前全球表面開闊的海洋之酸化的主要因素。有高度信心認為許多上層海洋區域的氧氣濃度,從20 世紀中葉開始便已下降,而有中度信心認為是人類影響導致其下降。{2.3, 3.5, 3.6, 5.3, 9.2, TS.2.4}
A.1.7 1901~2018年間,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20 [0.15至0.25] 公尺。1901至1971年間,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1.3 [0.6 至2.1] 毫米yr-1,增加至1971年至2006年間的1.9 [0.8 至2.9] 毫米yr-1,並在2006~2018年期間進一步增加至3.7 [3.2至4.2] 毫米yr-1 (高度信心) 。人類影響很可能是至少自1971年以來,這些增長的主要因素。{2.3, 3.5, 9.6, Cross-Chapter Box 9.1, Box TS.4}
A.1.8 陸地生物圈的變化自1970年以來,便與全球暖化一致:兩個半球的氣候帶都向極地移動,且北半球溫帶地區的生長季節自1950年代以來,平均每十年延長兩天 (高度信心)。{2.3, TS.2.6}
A.2 整個氣候系統的近期變化規模及氣候系統許多方面的現況,是幾世紀至幾千年中前所未有的程度。{Cross-Chapter Box 2.1, 2.2, 2.3, 5.1} (Figure SPM.1)
A.2.1 2019 年的大氣CO2濃度高於過去至少200萬年間的任何時間 (高度信心) ,CH4和N2O的濃度高於過去至少80萬年間的任何時間 (非常高度信心) 。自1750年以來,CO2 (47%) 和CH4 (156%) 的濃度增加,至少在過去80萬年間,遠遠超過冰期和間冰期之間數千年的自然變化,而N2O (23%) 的增加則相似 (非常高度信心) 。{2.2, 5.1, TS.2.2}
A.2.2 至少在過去的2000年中,全球地表溫度的上升速度,比自1970年以來的其他任何50年期間都還快 (高度信心) 。最近十年 (2011~2020 年) 的溫度,超過了最近幾個世紀暖期的紀錄,大約6500年前[相較於1850~1900年,0.2°C至1°C] (中度信心) 。在此之前,最近的暖期是約12萬5千年前,當時的數百年溫度[相較於1850~1900年,0.5°C到1.5°C] 與最近十年的觀測結果重疊 (中度信心) 。{Cross-Chapter Box 2.1, 2.3, Cross-Section Box TS.1} (Figure SPM.1)
A.2.3 2011~2020年間,北極年平均海冰面積達到至少185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高度信心) 。夏末北極海冰面積至少比過去1000年的任何時候還要小 (中度信心) 。自1950年代以來全球冰川退縮的狀態,是幾乎世界上所有冰川都在同步退縮,且是過去2000年間前所未見的 (中度信心) 。{2.3, TS.2.5}
A.2.4 全球平均海平面自1900年以來的上升速度,在過去至少3000年來,比任何一個世紀都還要快 (高度信心) 。過去一個世紀全球海洋暖化的速度,比上一次冰消過度期 (大約1.1萬年前) 還快 (中度信心) 。在過去的5000 萬年裡,表面開闊海洋pH值長期升高 (高度信心) ,而最近幾十年的表面開闊海洋pH值低到過去200萬年來不尋常的程度 (中度信心) 。{2.3, TS.2.4, Box TS.4}
A.3 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已經影響到全球所有地區的許多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自AR5以來,觀測到的極端氣候變遷的證據,例如熱浪、強降水、乾旱和熱帶氣旋,特別是人類影響成為以上事件的原因之證據,都變得更加地紮實。{2.3, 3.3, 8.2, 8.3, 8.4, 8.5, 8.6, Box 8.1, Box 8.2, Box 9.2, 10.6, 11.2, 11.3, 11.4, 11.6, 11.7, 11.8, 11.9, 12.3} (Figure SPM.3)
A.3.1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自1950 年代以來,大多數陸地地區的極端炎熱事件 (包括熱浪) 變得更加頻繁且更加強烈,而極端寒冷事件 (包括寒流) 變得更不頻繁且更不強烈,有高度信心認為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是上述變化的主要因素。如果沒有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過去十年中觀測到的一些近期極端高溫事件極度不可能發生。自1980年代以來,海洋熱浪的頻率大概增加了一倍 (高度信心) ,且至少自2006年以來,人類影響非常可能是大部分上述事件的原因。{Box 9.2, 11.2, 11.3, 11.9, TS.2.4, TS.2.6, Box TS.10} (Figure SPM.3)
A.3.2 在大部分觀測數據足以進行趨勢分析的陸地區域,強降水事件的頻率和強度自1950年代以來有所增加 (高度信心) ,而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可能是主要因素。由於土地蒸散量增加,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導致部分地區農業與生態乾旱增加 (中度信心) 。{8.2, 8.3, 11.4, 11.6, 11.9, TS.2.6, Box TS.10} (Figure SPM.3)
A.3.3 自1950年代至1980年代,全球陸地季風降水的減少,部分歸因於人為造成的北半球氣溶膠排放,但此後的增加是由於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及十年期到數十年期的內部變異所致 (中度信心) 。在南亞、東亞和西非,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暖化而出現季風降水的增加,被20世紀人為氣溶膠排放所導致的季風降水減少所抵消 (高度信心) 。自1980年代以來西非季風降水增加的部分原因是溫室氣體的影響越來越大,以及人為氣溶膠排放對歐洲與北美的降溫作用減弱 (中度信心) 。{2.3, 3.3, 8.2, 8.3, 8.4, 8.5, 8.6, Box 8.1, Box 8.2, 10.6, Box TS.13}
A.3.4 在過去的40 年中,全球主要 (3~5級) 熱帶氣旋的發生比例可能有所增加,而北太平洋西部熱帶氣旋所在的緯度,達到峰值強度已向北移動;這些變化不能單用內部變異性來解釋 (中度信心) 。對所有等級熱帶氣旋頻率的長期 (數十年到百年) 趨勢的信心度低。事件歸因研究及實際理解顯示,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增加了熱帶氣旋相關的強降水 (高度信心) ,但因數據限制,難以做出全球範圍的清晰歷史趨勢。{8.2, 11.7, Box TS.10}
A.3.5 自1950年代以來,人類影響可能增加了複合極端事件的發生機率。包括全球範圍內熱浪和乾旱同時發生頻率的增加 (高度信心) 、所有人類居住大陸部份地區之火災天氣 (中度信心) ,以及某些地點的複合性洪災 (中度信心) 。{11.6, 11.7, 11.8, 12.3, 12.4, TS.2.6, Table TS.5, Box TS.10}
A.4 對氣候歷程、古氣候證據及氣候系統不斷增加的輻射強迫力之反應有進一步瞭解,在3°C的平衡氣候敏感性上,能給出比AR5更窄的範圍,提供最佳的估計值。{2.2, 7.3, 7.4, 7.5, Box 7.2, Cross-Chapter Box 9.1, 9.4, 9.5, 9.6}
A.4.1 2019年相較於1750年的2.72 [1.96 至3.48] W m-2的人為輻射強迫力,使得氣候系統暖化。暖化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又因氣溶膠濃度增加而導致些許暖化程度降低。輻射強迫力相較於AR5增加了0.43 W m-2 (19%) ,其中0.34 W m-2是出於2011年以來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其餘部分是由於科學認識的進步和對氣溶膠強迫力評估的改變,包括濃度降低和計算改進 (高度信心) 。{2.2, 7.3, TS.2.2, TS.3.1}
A.4.2 人類引起的淨正輻射強迫力,導致氣候系統中累積額外的能量 (加熱) ,部分又因地表暖化而導致能量逸失至太空的增加而減少。觀測到的氣候系統平均升溫速率從1971~2006年間的0.50 [0.32至0.69] W m-2增加到2006~2018 年間的0.79 [0.52至1.06] W m-2 (高度信心) 。海洋暖化占氣候系統暖化的91%,陸地暖化、冰損失及大氣暖化則分別約占5%、3%及1% (高度信心) 。{7.2, Box 7.2, TS.3.1}
A.4.3 由於陸地上的冰損失及海洋暖化導致的熱膨脹,氣候系統升溫導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熱膨脹解釋了1971~2018年間50%的海平面上升,而冰川的冰損失占22%,冰層占20%,陸地儲水量變化占8%。在1992~1999年和2010~2019年之間,冰層損失率增加了四倍。綜合起來,冰層與冰川質量損失是2006~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 (高度信心) 。{Cross-Chapter Box 9.1, 9.4, 9.5, 9.6}
A.4.4 平衡氣候敏感性是用以推估氣候對輻射強迫力反應的重要數值。根據多條證據顯示,平衡氣候敏感性的非常可能範圍是介於2°C (高度信心) 和5°C (中度信心) 之間。相較於AR5中的1.5°C至4.5°C未能提供最好的推估值,AR6評估的最佳推估值為3°C,可能的範圍是2.5°C至4°C (高度信心) 。{7.4, 7.5, TS.3.2}
B.1 所有排放情境中,至少到本世紀中葉前,全球地表溫度將會持續升高。除非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否則全球升溫將在21世紀超過1.5°C和2°C。{2.3, Cross-Chapter Box 2.3, Cross-Chapter Box 2.4, 4.3, 4.4, 4.5} (Figure SPM.1, Figure SPM.4, Figure SPM.8, Table SPM.1, Box SPM.1)
B.1.1 與1850~1900年水準相比,在極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1.9) 中2081~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很可能升高1.0°C至1.8°C,在中度排放情境 (SSP2-4.5) 是升高2.1°C至3.5°C,而非常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5-8.5) 中則是升高3.3°C至5.7°C。上一次全球地表溫度維持在高出1850~1900年水準2.5°C以上是300萬年前 (中度信心) 。{2.3, Cross-Chapter Box 2.4, 4.3, 4.5, Box TS.2, Box TS.4, Cross-Section Box TS.1} (Table SPM.1)
B.1.2 根據多條證據的評估,本報告中的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及非常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3-7.0和SSP5- 8.5) ,全球升溫會超過相較於1850~1900年水準的2°C。在中度排放情境 (SSP2-4.5) 中,全球升溫極有可能超過2°C。在極低度與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中,全球升溫極不可能超過2°C (SSP1-1.9) ,或不太可能超過2°C (SSP1-2.6) 。中期 (2041~2060年) 超越2°C的全球暖化程度,在極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5-8.5) 中極有可能發生,在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3-7.0) 中有可能發生,在中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2-4.5) 中稍有可能發生。{4.3, Cross-Section Box TS.1} (Table SPM.1, Figure SPM.4, Box SPM.1)
B.1.3 本報告中的中度、高度和非常高度情境中 (分別為SSP2-4.5、SSP3-7.0和SSP5-8.5) ,全球升溫將在21世紀超過1850~1900年水準的1.5°C。在五種說明性情境中,短期內 (2021~2040年) ,在非常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5-8.5) 中全球升溫非常可能超過1.5°C;在中度和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2-4.5和SSP3-7.0) 可能超過1.5°C,在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2.6) 下稍有可能超過1.5°C,在極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1.9) 稍有可能達到1.5°C。此外,極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1.9) 中,全球地表溫度稍有可能在21世紀末前降至1.5°C以下,全球升溫僅會以不到0.1°C的幅度,短暫超過1.5°C。{4.3, Cross-Section Box TS.1} (Table SPM.1, Figure SPM.4)
B.1.4 任何單一年度的全球地表溫度,都有可能因大量的自然變化,而出現高於或低於人類引起的長期趨勢。個別年度出現全球地表溫度變化高於相對於1850~1900 年的特定水準 (例如1.5°C或2°C) ,並不代表全球升溫已達該水準。{Cross-Chapter Box 2.3, 4.3, 4.4, Box 4.1, Cross-Section Box TS.1} (Table SPM.1, Figure SPM.1, Figure SPM.8)
B.2 氣候系統的許多變化,因日益加劇的全球暖化直接相關因素而加大,其中包括極端高溫、海洋熱浪和強降雨、部分地區的農業和生態乾旱的頻率和強度增加,以及強烈熱帶氣旋的比例增加,以及北極海冰、積雪與永凍土的減少。{4.3, 4.5, 4.6, 7.4, 8.2, 8.4, Box 8.2, 9.3, 9.5, Box 9.2, 11.1, 11.2, 11.3, 11.4, 11.6, 11.7, 11.9, Cross-Chapter Box 11.1, 12.4, 12.5, Cross-Chapter Box 12.1, Atlas.4, Atlas.5, Atlas.6, Atlas.7, Atlas.8, Atlas.9, Atlas.10, Atlas.11} (Figure SPM.5, Figure SPM.6, Figure SPM.8)
B.2.1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陸地表面升溫將持續高於海洋表面 (可能是1.4到1.7倍)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北極升溫將持續高於全球地表溫度,有高度信心是超過全球升溫程度的兩倍。{2.3, 4.3, 4.5, 4.6, 7.4, 11.1, 11.3, 11.9, 12.4, 12.5, Cross-Chapter Box 12.1, Atlas.4, Atlas.5, Atlas.6, Atlas.7, Atlas.8, Atlas.9, Atlas.10, Atlas.11, Cross-Section Box TS.1, TS.2.6} (Figure SPM.5)
B.2.2 隨著全球升溫的每一次加劇,極端事件的變化幅度也不斷變得更大。例如,全球升溫每增加0.5°C,就會明顯提升極端炎熱事件的強度和頻率,包括熱浪 (非常可能) 和強降雨 (高度信心) ,以及部分地區的農業與生態乾旱 (高度信心) 。全球升溫每增加0.5°C,部分地區就會出現氣象乾旱的強度與頻率有明顯變化,而增加的地區多於減少的地區 (中度信心) 。隨著部分地區的全球升溫加劇,水文乾旱的頻率和強度的增加幅度也會更大 (中度信心) 。面對全球升溫加劇,即便是全球升溫1.5°C,也會出現越來越多有記錄以來前所未有的極端事件。罕見事件的預期頻率變化百分比變得更高 (高度信心) 。{8.2, 11.2, 11.3, 11.4, 11.6, 11.9, Cross-Chapter Box 11.1, Cross-Chapter Box 12.1, TS.2.6} (Figure SPM.5, Figure SPM.6)
B.2.3 部分中緯度及半乾旱地區,以及南美洲季風地區,預計會出現最大的最高溫上升幅度,約為全球升溫幅度的1.5到2倍 (高度信心) 。預計北極在最低溫日子內出現的最高溫度上升,大約是全球升溫幅度的3倍 (高度信心) 。隨著全球升溫加劇,海洋熱浪的頻率將持續增加 (高度信心) ,特別是在熱帶海洋和北極地區 (中度信心) 。{Box 9.2, 11.1, 11.3, 11.9, Cross-Chapter Box 11.1, Cross-Chapter Box 12.1, 12.4, TS.2.4, TS.2.6} (Figure SPM.6)
B.2.4 隨著全球變暖加劇,大部分地區的強降雨事件非常可能會加劇且更加頻繁。全球升溫每高1°C,全球整體的極端每日降雨事件預計將加劇約7% (高度信心) 。隨著全球進一步升溫,全球整體的強烈熱帶氣旋 (4~5級) 比例和最強熱帶氣旋的最大風速預計將增加 (高度信心) 。{8.2, 11.4, 11.7, 11.9, Cross-Chapter Box 11.1, Box TS.6, TS.4.3.1} (Figure SPM.5, Figure SPM.6)
B.2.5 進一步升溫預計將更加劇永凍土融化,以及季節性積雪、陸冰和北極海冰的消失 (高度信心) 。本報告中的五種說明性情境中,在2050年之前,北極可能在9月份裡面臨至少一次近乎無海冰的情況,而且隨著升溫水準升高,此類情況的頻率也會更高。有低度信心預計南極海冰會減少。{4.3, 4.5, 7.4, 8.2, 8.4, Box 8.2, 9.3, 9.5, 12.4, Cross-Chapter Box 12.1, Atlas.5, Atlas.6, Atlas.8, Atlas.9, Atlas.11, TS.2.5} (Figure SPM.8)
B.3全球持續升溫預計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水循環,包括其變異度、全球季風降水以及乾濕事件的嚴重度。{4.3, 4.4, 4.5, 4.6, 8.2, 8.3, 8.4, 8.5, Box 8.2, 11.4, 11.6, 11.9, 12.4, Atlas.3} (Figure SPM.5, Figure SPM.6)
B.3.1 自AR5以來,有更紮實的證據顯示,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全球水循環將持續強化 (高度信心) ,預計大多數陸地區域的降雨和地表水流量在季節間 (高度信心) 和年間的變化增大 (中度信心) 。預計全球陸地年平均降雨量在2081~2100年前,相較於1995-2014 年 (可能的範圍) ,在非常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1.9) 中將增加0~5%,在中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2-4.5) 中增加1.5~8%,在非常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5-8.5) 中增加1~13%。在SSP2-4.5、SSP3-7.0和SSP5-8.5情境中,預計高緯度地區、赤道太平洋地區和部分季風地區的降雨量會增加,但在部分的亞熱帶地區和少數的熱帶地區的降雨量則會減少 (非常有可能) 。預計全球陸地出現可測得的季節性平均降雨量增加或減少之比例將增加 (中度信心) 。有高度信心春季融雪會提早開始,造成全球以雪為主的地區,夏季流量出現更高的洪峰流量。{4.3, 4.5, 4.6, 8.2, 8.4, Atlas.3, TS.2.6, Box TS.6, TS.4.3} (Figure SPM.5)
B.3.2 更溫暖的氣候將加劇非常潮濕和非常乾燥的天氣與氣候事件及季節,可能會有洪水或乾旱的影響 (高度信心) ,但上述事件發生之位置和頻率,取決於區域大氣環流的預期變化,包括季風與中緯度暴風路徑。在SSP2-4.5、SSP3-7.0和SSP5-8.5情境中,預計在21世紀下半葉前,聖嬰南方振盪相關的降雨變化非常有可能會加劇。{4.3, 4.5, 4.6, 8.2, 8.4, 8.5, 11.4, 11.6, 11.9, 12.4, TS.2.6, TS.4.2, Box TS.6} (Figure SPM.5, Figure SPM.6)
B.3.3 中長期來看,除了薩赫爾極西地區,全球整體的季風降水量預計會增加,特別是在南亞和東南亞、東亞和西非地區 (高度信心) 。預計北美、南美和西非的季風季節將會延後開始 (高度信心) ,而西非的季風季節則會延遲結束 (中度信心) 。{4.4, 4.5, 8.2, 8.3, 8.4, Box 8.2, Box TS.13}
B.3.4 在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3-7.0、SSP5-8.5) 中,南半球的夏季中緯度風暴路徑和相關降水,預計可能會長期往南移並加劇,但在短期內因平流層臭氧恢復的影響,會抵消上述變化 (高度信心) 。有中度信心北太平洋暴風及其降水會持續向極地移動,且有低度信心預期北大西洋暴風路徑會有所變化。{TS.4.2, 4.4, 4.5, 8.4, TS.2.3}
B.4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情境中,預計海洋及陸地碳匯對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累積的效果較差。{4.3, 5.2, 5.4, 5.5, 5.6} (Figure SPM.7)
B.4.1 儘管與較低度二氧化碳排放情境相比,較高度二氧化碳排放情境的自然陸地和海洋碳匯,以絕對值來看,預計將會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其效率反而降低,即陸地和海洋所吸收的排放量比例,會隨著累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減少。預計這將導致排放二氧化碳留在大氣中的比例升高 (高度信心) 。{5.2, 5.4, Box TS.5} (Figure SPM.7)
B.4.2 根據模型預測,在本世紀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穩定的中度情境 (SSP2-4.5) 中,陸地及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預計在21世紀下半葉減少 (高度信心) 。在極低度和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1.9、SSP1-2.6) 中,即二氧化碳濃度在21世紀達到高峰並下降,隨著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下降,陸地與海洋也開始減少所吸收的碳量 (高度信心) ,並在SSP1-1.9情境中,在2100年前變成一個「弱淨值」來源 (意指幫助全球達到淨零或淨負排放的能力變弱) (中度信心) 。在沒有淨負排放的情境 (SSP2-4.5、SSP3-7.0、SSP5-8.5) 中,2100年前全球陸地和海洋共同成為來源的可能性非常小。{4.3, 5.4, 5.5, 5.6, Box TS.5, TS.3.3}
B.4.3 在高度二氧化碳排放情境中,氣候變遷與碳循環之間的回饋幅度,變得更大且更加不確定 (非常高度信心) 。然而,氣候模型預測顯示,2100年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不確定性,主要取決於排放情境之間的差異 (高度信心) 。尚未完全納入氣候模型的其他生態系統對升溫之反應,例如源自濕地、永凍土融化和野火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通量,將進一步增加這些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 (高度信心) 。{5.4, Box TS.5, TS.3.2}
B.5 過去與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許多變化,尤其是海洋、冰層及全球海平面的變化,在數百年至數千年內都是不可逆的。{Cross-Chapter Box 2.4, 2.3, 4.3, 4.5, 4.7, 5.3, 9.2, 9.4, 9.5, 9.6, Box 9.4} (Figure SPM.8)
B.5.1 過去自1750年以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未來全球海洋的升溫 (高度信心) 。在21世紀剩下的時間裡,海洋升溫的幅度,可能是1971~2018年變化的2~4倍 (SSP1-2.6) 到4~8倍 (SSP5-8.5) 。根據多條證據顯示,上層海洋分層 (幾乎確定) 、海洋酸化 (幾乎確定) 和海洋缺氧 (高度信心) ,將在21 世紀持續增加,其速度取決於未來的排放量。全球海洋溫度 (非常高度信心) 、深層海洋酸化 (非常高度信心) 及缺氧 (中度信心) 的變化,在百年內至千年內是不可逆的。{4.3, 4.5, 4.7, 5.3, 9.2, TS.2.4} (Figure SPM.8)
B.5.2 山區和極地冰川將確定持續融化數十年或數百年之久 (非常高度信心) 。永凍土融化後永凍土的碳損失,在數百年內是不可逆的 (高度信心) 。幾乎確定格陵蘭冰層和南極冰層在21世紀將持續流失。有高度信心格陵蘭冰層的總冰損失,將隨著累積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中, (因極度不確定的冰層不穩定過程,且在某些情況下包含臨界點) 造成南極冰層大幅損失幾世紀的低可能性、高影響力結果的證據有限。{4.3, 4.7, 5.4, 9.4, 9.5, Box 9.4, Box TS.1, TS.2.5}
B.5.3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全球平均海平面將在21 世紀中持續上升。相較於1995~2014年水準,極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1.9) 中,2100年前全球平均海平面可能上升0.28~0.55公尺,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2.6) 中是0.32~0.62公尺,中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2-4.5) 中是0.44~0.76公尺,非常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5-8.5) 中是0.63~1.01公尺;而在2150年前在極低度情境 (SSP1-1.9) 中為0.37~0.86公尺,低度情境 (SSP1-2.6) 中是0.460.99公尺,中度情境 (SSP2-4.5) 中是0.66~1.33公尺,及極高度情境 (SSP5-8.5) 中是0.98~1.88公尺 (中度信心) 。由於冰層過程的高度不確定性,不能排除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超過可能範圍──非常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5-8.5) 中,2100年前接近2公尺及2150年前接近5公尺 (低度信心) 。{4.3, 9.6, Box 9.4, Box TS.4} (Figure SPM.8)
B.5.4 長遠來看,由於持續的深海升溫及冰層融化,海平面確定將在數百年至數千年內上升,並將持續上升數千年之久 (高度信心) 。未來2000年內,若升溫限制在1.5°C內,全球平均海平面將上升約2至3公尺,若升溫限制在2°C,則將上升2至6公尺,若升溫5°C,則將上升19至22公尺,並在之後的數千年內持續上升 (低度信心) 。數千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預測,與重建的歷史溫暖氣候時期的水準一致:大約12萬5千年前可能比今日高出5~10公尺,當時全球溫度非常可能比1850~1900年水準高出0.5°C~1.5°C;而大約300萬年前非常可能高出5~25公尺,當時全球溫度高出2.5°C~4°C (中度信心) 。{2.3, Cross-Chapter Box 2.4, 9.6, Box TS.2, Box TS.4, Box TS.9}
C.1 自然因素與內部變異度會調節人類引起的變化,特別是在區域性規模和短期內,對百年間全球升溫少有影響。在為所有可能的變化進行規劃時,將這些調節納入考量很重要。{1.4, 2.2, 3.3, Cross-Chapter Box 3.1, 4.4, 4.6, Cross-Chapter Box 4.1, 4.4, Box 7.2, 8.3, 8.5, 9.2, 10.3, 10.4, 10.6, 11.3, 12.5, Atlas.4, Atlas.5, Atlas.8, Atlas.9, Atlas.10, Cross-Chapter Box Atlas.2, Atlas.11}
C.1.1 全球地表溫度歷史記錄突顯出,年代之間變異度增加並蓋過潛在人為造成的長期變化,這種變異度將持續到未來 (非常高度信心) 。例如,在1998~2012年期間,太陽及火山因素的內部年代之間變異度和變化,部分蓋過了人類造成的全球地表升溫,且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與季節性特徵 (高度信心) 。儘管如此,氣候系統在此期間持續升溫,並顯現在全球海洋的持續升溫 (非常高度信心) 及陸地上極端高溫的持續上升 (中度信心) 。{1.4, 3.3, Cross-Chapter Box 3.1, 4.4, Box 7.2, 9.2, 11.3, Cross-Section Box TS.1} (Figure SPM.1)
C.1.2 預計人類造成的平均氣候及氣候影響驅動因素 (climatic impact-drivers, CID) (意指影響社會和生態系統的物理氣候系統條件,如:均值、極端、事件) 的變化,包括極端事件,將會被內部變異度放大或減弱 (高度信心) 。當前氣候的任何特定地點,可能會有短期變冷現象,且會符合與人類影響導致的全球地表溫度升高趨勢 (高度信心) 。{1.4, 4.4, 4.6, 10.4, 11.3, 12.5, Atlas.5, Atlas.10, Atlas.11, TS.4.2}
C.1.3 在許多陸地區域裡,觀測到的人類造成的十年間到數十年間之平均降雨量變化的增減,主要是由內部變異度所造成的 (高度信心) 。在全球和區域規模上,季風的短期變化將受內部變異度所影響 (中度信心) 。除了內部變異度影響外,由於模型不確定性以及自然及人為氣溶膠強迫力的不確定性,全球與區域規模上的短期降雨量之預期變化也因此不確定 (中度信心) 。{1.4, 4.4, 8.3, 8.5, 10.3, 10.4, 10.5, 10.6, Atlas.4, Atlas.8, Atlas.9, Atlas.10, Cross-Chapter Box Atlas.2, Atlas.11, TS.4.2, Box TS.6, Box TS.13}
C.1.4 根據古氣候與歷史證據,21世紀至少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此類爆發會降低全球地表溫度及降雨量,尤其是降低陸地上的降雨量一到三年,改變全球季風環流,調整極端降雨量及改變許多氣候影響驅動因素 (中度信心) 。如果出現此類爆發,將因此短暫且部分蓋過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4.4, Cross-Chapter Box 4.1, 2.2, 8.5, TS.2.1}
C.2 隨著全球升溫加劇,預計各個地區將會經歷越來越多氣候影響驅動因素的同時出現及多重變化。相較於全球升溫1.5°C,全球升溫2°C下多個氣候影響驅動因素的變化將會變得更為普遍,並隨升溫水準提升而變得更加普遍且/或明顯。{8.2, 9.3, 9.5, 9.6, Box 10.3, Box 11.3, Box 11.4, 11.3, 11.4, 11.5, 11.6, 11.7, 11.9, 12.2, 12.3, 12.4, 12.5, Atlas.4, Atlas.5, Atlas.6, Atlas.7, Atlas.8, Atlas.9, Atlas.10, Atlas.11, Cross Chapter Box 11.1, Cross-Chapter Box 12.1} (Table SPM.1, Figure SPM.9)
C.2.1 所有地區預計都將面臨炎熱氣候影響驅動因素的增加、寒冷氣候驅動影響因素的減少 (高度信心) 。永凍土、雪、冰川與冰層、湖泊與北極海冰預計將進一步減少 (中度至高度信心) 。在全球升溫2°C以上情境中,上述變化的程度,會比全球升溫1.5°C來得更大 (高度信心) 。例如,在更高的全球升溫水準下,預計超出農業及健康相關的極端高溫門檻之情形會更加頻繁 (高度信心) 。
{9.3, 9.5, 11.3, 11.9, 12.3, 12.4, 12.5, Atlas.4, Atlas.5, Atlas.6, Atlas.7, Atlas.8, Atlas.9, Atlas.10, Atlas.11, TS.4.3, Cross-Chapter Box 11.1, Cross-Chapter Box 12.1} (Table SPM.1, Figure SPM.9)
C.2.2 全球升溫1.5°C下,預計在非洲與亞洲 (高度信心) 、北美 (中度至高度信心) 及歐洲 (中度信心) 的大多數地區,強降雨及相關洪災會加劇且更為頻繁。此外,與1850~1900年水準相比,預計除了亞洲以外,所有大陸的少部分地區將面臨更頻繁及/或更嚴重的農業與生態乾旱 (中度信心) ;預計少部分地區的氣象乾旱也會增加 (中度信心) 。預計少數地區的平均降雨量會有所增減 (中度信心) 。{11.4, 11.5, 11.6, 11.9, Atlas.4, Atlas.5, Atlas.7, Atlas.8, Atlas.9, Atlas.10, Atlas.11, TS.4.3} (Table SPM.1)
C.2.3 在全球升溫2°C以上情境中,與全球升溫1.5°C相比,乾旱與強降水及平均降水變化之信心水準及其變化強度增加。在太平洋島嶼以及北美洲和歐洲的許多地區中,強降雨及相關洪水事件預計將變得更加強烈且頻繁 (中度至高度信心) 。上述變化也出現在澳大拉西亞及中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中度信心) 。非洲、南美洲及歐洲的幾個地區中,預計農業和生態乾旱的頻率及/或嚴重程度將會增加,信心水準為中度到高度;澳大拉西亞、中美洲和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區也預計有所增長,信心水準為中度。非洲、澳大拉西亞、歐洲及北美洲的少數地區,預計也將受到水文乾旱增加或減少的影響,而較多地區是增加 (中度信心) 。所有極區、北歐及北美洲北部地區、大多數亞洲地區和南美洲兩個地區的平均降雨量預計會增加 (高度信心) 。{11.4, 11.6, 11.9, 12.4, 12.5, Atlas.5, Atlas.7, Atlas.8, Atlas.9, Atlas.11, TS.4.3, Cross-Chapter Box 11.1, Cross-Chapter Box 12.1} (Table SPM.1, Figure SPM.5, Figure SPM.6, Figure SPM.9)
C.2.4 與全球升溫1.5°C相比,預計在全球升溫2°C以上的情境中,會有更多地區出現更多氣候變遷驅動因素的變化 (高度信心) 。區域特定的變化包括熱帶氣旋及/或溫帶暴風加劇 (中度信心) 、河流洪災增加 (中度至高度信心) 、平均降雨量減少和乾旱增加 (中度至高度信心) ,以及火災天氣增加 (中度至高度信心) 。有低度信心的含大多數地區出現冰雹、冰風暴、強烈暴風、沙塵暴、大雪及山崩等其他氣候影響因素之潛在未來變化。{11.7, 11.9, 12.4, 12.5, Atlas.4, Atlas.6, Atlas.7, Atlas.8, Atlas.10, TS.4.3.1, TS.4.3.2, TS.5, Cross-Chapter Box, 11.1, Cross-Chapter Box 12.1} (Table SPM.1, Figure SPM.9)
C.2.5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除了少數具高地質陸地抬升率的地區以外,區域平均相對海平面上升將會在整個21世紀持續下去。全球大約三分之二海岸線區域之相對海平面上升幅度,預計是落在全球平均上升幅度的±20%以內 (中度信心) 。由於相對海平面上升,預計到2100年前,過去百年一次的極端海平面事件,將至少每年發生在一半以上的潮汐測量點 (高度信心) 。相對海平面上升,導致低窪地區沿海洪災的頻率及嚴重度上升,並造成大多數沙岸的海岸侵蝕 (高度信心) 。{9.6, 12.4, 12.5, Box TS.4, TS.4.3, Cross-Chapter Box 12.1} (Figure SPM.9)
C.2.6 都市加劇局部地區人類引起的升溫,進一步的都市化,連同更頻繁的極端高溫,將增加熱浪的嚴重程度 (非常高度信心) 。都市化亦增加了城市及/或其下風處的平均降雨和強降雨 (中度信心) ,以及後續的逕流強度 (高度信心) 。在沿海城市, (因海平面上升及暴潮所所致) 更頻繁的極端海平面事件,連同極端降雨/河流事件,將使洪災的可能性大增 (高度信心) 。{8.2, Box 10.3, 11.3, 12.4, Box TS.14}
C.2.7 隨著全球升溫加劇,預計許多地區發生複合事件的機率增加 (高度信心) 。尤其是熱浪與乾旱同時發生的情形,可能會變得更加頻繁。與全球升溫1.5°C相比,全球升溫2°C以上情境中,包括農作物產區等多個地點同時發生極端事件的情形會變得更加頻繁 (高度信心) 。{11.8, Box 11.3, Box 11.4, 12.3, 12.4, TS.4.3, Cross-Chapter Box 12.1} (Table SPM.1)
C.3 一些低可能性結果,像是冰層崩塌、海洋環流突然變化、一些複合極端事件與升溫遠大於「非常有可能發生」的評估範圍內,這些都無法被排除,同時也是風險評估的一部分。{1.4, Cross-Chapter Box 1.3, Cross-Chapter Box 4.1, 4.3, 4.4, 4.8, 8.6, 9.2, Box 9.4, Box 11.2, 11.8, Cross-Chapter Box 12.1} (Table SPM.1)
C.3.1 如果全球升溫超過給定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包括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的評估極可能範圍,氣候系統許多方面的全球性和區域性變化,例如區域性降水及其他氣候影響因素,也將超出其評估非常可能範圍 (高度信心) 。此類低可能性的高升溫結果,與潛在非常大衝擊 (例如:更強烈及更頻繁的熱浪與強降雨造成之衝擊) 以及特別是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中對人類及生態系統的高風險有關。{Cross-Chapter Box 1.3, 4.3, 4.4, 4.8, Box 9.4, Box 11.2, Cross-Chapter Box 12.1, TS.1.4, Box TS.3, Box TS.4} (Table SPM.1)
C.3.2 即使在給定溫室氣體排放情境的非常可能範圍內的全球升溫幅度內,也可能在全球和區域範圍內出現低可能性、高影響性的結果。低可能性、高影響性結果的機率,也會隨著全球升溫程度升高而增加 (高度信心) 。不能排除突然反應及氣候系統臨界點,例如南極冰層融化及森林枯死的急遽上升 (高度信心) 。
{1.4, 4.3, 4.4, 4.8, 5.4, 8.6, Box 9.4, Cross-Chapter Box 12.1, TS.1.4, TS.2.5, Box TS.3, Box TS.4, Box TS.9} (Table SPM.1)
C.3.3 若全球升溫加劇,一些歷史和當前氣候中可能性低的複合極端事件將變得更加頻繁,並有更高的可能性出現強度、持續時間及/或空間範圍超乎觀測記錄的前所未見之事件 (高度信心) 。{11.8, Box 11.2, Cross-Chapter Box 12.1, Box TS.3, Box TS.9}
C.3.4 所有排放情境中,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非常可能在21世紀期間減弱。儘管於21世紀期間的減弱具有高度信心,但對該趨勢的幅度卻只有低度信心。有中度信心在2100年之前不會突然急遽衰退。如果發生此類急遽衰退情形,非常可能導致區域天氣模式與水循環的突然變化,如:熱帶雨帶南移,非洲與亞洲季風減弱及南半球季風增強,以及歐洲變得乾燥。{4.3, 8.6, 9.2, TS2.4, Box TS.3}
C.3.5 與人為氣候影響無關之不可預測且罕見的自然事件,可能導致低可能性、高影響性結果。例如,過去幾十年內發生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造成幾十年間全球性及區域性氣候出現嚴重擾動。未來不能排除此類事件發生,但由於其固有的不可預測性,此類事件並未包含在本報告中所參考的一系列說明性情境之中。{2.2, Cross-Chapter Box 4.1, Box}
D.1 從物理科學觀點來看,將人類所引起的全球暖化抑制在一個特定水準,會需要限制碳排的累積量、至少達到淨零排碳,以及其他溫室氣體的大幅削減。快速且強而有力的持續性甲烷減量,也可以限制由氣溶膠污染下降所引起的暖化效應,以及改善空氣品質。{3.3, 4.6, 5.1, 5.2, 5.4, 5.5, 5.6, Box 5.2, Cross-Chapter Box 5.1, 6.7, 7.6, 9.6} (Figure SPM.10, Table SPM.2)
D.1.1 本報告有高度信心重申AR5的發現,即累積人為的碳排放和其所引起的全球暖化幾乎存在線性關係。在累積碳排中的每一兆噸 (1000 Gt) 碳,經評估可能會導致全球地表溫度上升0.27-0.63°C,最佳的估算值為0.45°C。相比AR5與SR1.5,這是個更窄的範圍;這樣的數量被稱為「累積CO2排放的瞬時氣候響應」 (TCRE) (意指單位累計CO2排放造成的瞬間全球平均表面溫度變化) 。如此關係意味著達到人為排碳的「淨零」,是一項將人類引起的全球升溫,穩定在任何水準的必要條件,但將全球升溫控制在特定水準內,代表要將累積的CO2排放限制在碳預算內。{5.4, 5.5, TS.1.3, TS.3.3, Box TS.5}
D.1.2 在1850-2019年期間,總共排放了2.39兆噸±2千4百億噸 (2390±240 Gt) 人為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為了多種全球控溫情境和發生機率水準,剩餘的碳預算被計算出來,主要根據TCRE的估計值和其不確定性、歷史暖化估算、非CO2排放所導致的暖化預估值變化、氣候系統的反饋,像是永凍土解凍、全球人為碳排達到淨零後的全球地表溫度變化。{5.1, 5.5, Box 5.2, TS.3.3} (Table SPM.2)
D.1.3 有幾個決定了剩餘碳預算的估計因素被重新評估,而這些自SR1.5以後的決定因素並沒有被更新很多。自先前報告對排放量進行調整後,剩餘碳預算的估計值因而和SR1.5的估計程度相似,但由於方法學的改進比AR5的估計還來得大。 {5.5, Box 5.2, TS.3.3} (Table SPM.2)
D.1.4 人為去除碳 (CDR) 具有從大氣中移除碳、並且能將其持久儲存在水庫志忠的高度潛力 (高度信心) 。CDR旨在補償剩餘排放,以達到淨零排碳或溫室氣體排放;如果CDR移除量超過人為排放量至一規模,就可以降低地表溫度。CDR方法可能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氣候有廣泛影響,這可能會削弱或加強這些方法移除碳和減少暖化的潛力,也會影響水資源可用性和品質、食物生產及生物多樣性。{5.6, Cross-Chapter Box 5.1, TS.3.3}
D.1.5 導致全球淨負排放的CDR能夠降低大氣中碳濃度,以及逆轉海水表層的酸化 (高度信心) 。人為碳去除和排放部分被來自、或向陸地和海洋碳匯分別所釋放及攝取的碳所補償。CDR可以降低的大氣碳量,能大約等同於人類排放的增加量 (高度信心) 。CDR所去除的大氣碳量可能比等量碳排所在大氣中增加的碳量還少10%,具體數字取決於CDR的總量。{5.3, 5.6, TS.3.3}
D.1.6 如果要實現並且維持淨負碳排,全球碳引起的表層溫度增加要逐漸被逆轉,但是其他氣候的變化會沿當前方向持續數十年至數千年 (高度信心) 。例如,即使在大量淨負碳排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也需要幾個世紀到數千年才能被逆轉 (高度信心) 。{4.6, 9.6, TS.3.3}
D.1.7 在五個說明性的情境中,同時導致空氣汙染的甲烷、氣溶膠和臭氧前體的排放變化,會致使近期和長期的全球淨地表暖化。從長遠來看,在假設空氣污染控制與甲烷排放量持續強勁減少相結合的情況下,這個淨暖化會比較低度 (高度信心) 。在低度和極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中,假定的人為氣溶膠排放減少會導致淨暖化,而甲烷和臭氧前體的排放減少則會導致淨冷卻。由於甲烷和氣溶膠的壽命很短,這些氣候作用部分會相抵銷,而且甲烷的排放減少也有助於透過削減全球表面臭氧來改善空氣品質。{6.7, Box TS.7} (Figure SPM.2, Box SPM.1)
D.1.8 實現全球淨零碳排放,即人為碳排放量和去除量要達到平衡,是穩定碳引起的全球表層溫度上升的必要條件。這與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不同,淨零溫室氣體排放是指標加權 (metric-weighted) 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等於指標加權的人為溫室氣體去除量。對於既定的溫室氣體排放路徑,單個溫室氣體路徑決定了由此產生的氣候回應,而用於計算不同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和去除量的排放指標選擇會影響總溫室氣體被計算達到淨零的時間點。達到並維持淨零溫室氣體排放,且符合100年的全球暖化潛勢所定義的排放路徑,被預期能讓地表溫度在一個提前發生的峰值後,降下來 (高度信心) 。 {4.6, 7.6, Box 7.3, TS.3.3}
D.2 相對於高度和極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中 (SSP3-7.0或SSP5-8.5) ,在極低度和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1.9和SSP1-2.6) 中,幾年內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濃度和空氣汙染之間會產生顯著影響。在這些截然不同的情境下,全球地表溫度趨勢的顯著差異將在大約20年內從自然變化中開始出現。而許多其他氣候影響驅動因素 (CID) ,將在更長的時間內出現。{4.6, Cross-Chapter Box 6.1, 6.6, 6.7, 9.6, Cross-Chapter Box 11.1, 11.2, 11.4, 11.5, 11.6, 12.4, 12.5} (Figure SPM.8, Figure SPM.10)
D.2.1 2020年減少COVID-19傳播所採行的措施與排放量減少之間的連結導致對空氣汙染產生暫時但可觀察出來的影響 (高度信心) ,且也連帶致使輻射強迫力小幅度且暫時的增加,而如此增加是因為由人類活動中所引起的氣溶膠冷卻作用減少 (中度信心) 。然而全球和區域性對這些暫時性力量的氣候回應在自然變率上是無法檢測到的 (高度信心) 。大氣碳濃度持續在2020年上升,觀察到的碳成長率沒有被觀察到有下降 (中度信心) 。
D.2.2 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也會導致空氣品質改善。然而在短期內,即便在溫室氣體大幅減少的情境中,如:低度和極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2.6和SSP1-1.9) 中,許多污染地區中的相關改善,仍不足以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列之空氣品質指引水準 (高度信心) 。與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情境相比,針對性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的情境,在數年內會更快速地改善空氣品質,而自2040 年起,在努力減少空氣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合併情境中,預計雖會有進一步的改善,但不同地區的受惠程度則各有不同 (高度信心) 。{6.6, 6.7, Box TS.7}.
D.2.3 與高度或非常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3-7.0或SSP5-8.5) 相比,非常低度或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1.9和SSP1-2.6) ,會有快速且持續的效果限制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但氣候系統的早期反應可能會被自然變異所掩蓋。全球地表溫度方面,相對於高度或非常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3-7.0或SSP5-8.5) ,非常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1.9) ,在短期內可能在20年趨勢上出現差異。許多其他氣候變數的反應,將在21世紀後期的不同時間點,從自然變異中浮現 (高度信心) 。{4.6, Cross-Section Box TS.1} (Figure SPM.8, Figure SPM.10)
D.2.4 與高度和非常高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3-7.0和SSP5-8.5) 相比,非常低度和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 (SSP1-1.9和SSP1-2.6) 會導致一連串氣候影響驅動因素於2040年後的變化程度顯著縮小。相對於較高度的溫室氣體排放情境,非常低度和低度溫室氣體排放情境在本世紀末以前,會強力限制幾個氣候影響驅動因素的變化,例如:極端海平面事件、強降水和洪水氾濫的頻率增加,以及超過危險高溫門檻的次數,同時限制發生此類超標情形的地區次數 (高度信心) 。與低度排放情境相比,非常低度排放情境中的變化也會比較小,而與高度或非常高度排放情境相比,中度排放情境 (SSP2-4.5) 中的變化也會來得更小 (高度信心) 。{9.6, Cross-Chapter Box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9, 12.4, 12.5, TS.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