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摘要報告 / 觀看
2022聯合科學報告《United in Science 2022》關鍵訊息摘譯
發表日期:2022-12-04 作者:世界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等國際組織;摘譯:TCCIP計畫辦公室 審校:童裕翔助理研究員 觀看:2,221 次
- 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持續攀升,縱然2020年與2021年間受到COVID-19疫情導致的封城措施有使化石燃料排放暫時下降,但如今已超過疫情前的水準。
- 近年來出現了破紀錄的高溫與海洋熱浪。估計未來五年內有48%的機會出現至少一年的「年平均氣溫」與1850-1900年相比暫時高出1.5°C。
- 目前所做出的減緩承諾並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需要增強行動來避免全球持續升溫以致提高氣候系統發生不可逆改變的可能性,即所謂的臨界點。
- 全球有數十億人正面臨氣候變遷衝擊。如同近期極端天氣事件所顯示:佔人為排放70%的都會區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社會經濟影響;而世界上最脆弱的那群人將承受最大的痛苦。
- 調適行為對於降低氣候衝擊風險乃至關重要。早期預警系統可以拯救生命、減少損失與傷害、有助於減少災害風險並能輔助氣候變遷調適。
- 2021年與2022上半年間各主要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
- 對於能在大氣中長時間存在的二氧化碳來說,2020年間總體排放減量對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年增長量並未有實質影響。
- 如果能得到更全面的大氣觀測數據將可以更好地瞭解生物圈碳吸存在實踐碳中和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 2020年人為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估計為每年380億噸二氧化碳 (38.0 GtCO2 yr-1),初步估計2021年的排放為每年393億噸二氧化碳 (39.3 GtCO2 yr-1)。
- 初步數據顯示2022年一至五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
- 土地利用改變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當中有四分之一與跨國糧食貿易有關,而其中有四分之三是源自於農地開墾與放牧。
- 2018-2022年間的五年全球年均溫與1850-1900年間相比高出1.17±0.13°C,是繼 2016-2020年、2015-2019年與2017-2021年之後在紀錄上排名第四溫暖的「五年期」。
- 作為海洋中儲存熱量指標的「海洋熱指標」在2018-2022年間高於任何五年期。
- 2018-2022年間的北極平均海冰範圍低於1981-2010年的長期平均;南極海冰範圍則是達到有紀錄以來最低或第二低 (依據不同資料來源)。
- 有約50%的機率將會在2022-2026年間出現至少一年的升溫幅度暫時較工業革命前 (1850-1900平均) 高出超過1.5°C。
- 有93%的機率將會在2022-2026年間出現至少一年的年均溫打破現有最高溫紀錄 (2016年) 且未來五年 (2022-2026) 的「五年平均氣溫」將高於過去五年 (2017-2021)。
- 在未來五年之中 (2022-2026),非洲薩赫爾,北歐、阿拉斯加與西伯利亞北部地區出現潮濕天氣的可能性增加,而亞馬遜地區於五月到九月間出現乾燥天氣的可能性增加。
- 新的2030年國家減排承諾 (截至2021年11月4日) 足見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有取得部分進展,但整體來看對全球碳排放的影響仍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這些減排承諾的決心必須要提高四倍才能將升溫限制在2°C之內;需要提高七倍才能降到1.5°C。
- 假設依現行政策持續施行下去,估計21世紀全球暖化將控制在升溫2.8°C (66%機率落在2.3-3.3°C之間);若是能充分落實更新的或更進一步 (有條件或無條件的)的減排承諾,暖化將控制在升溫2.5°C (66%機率落在2.1-3.0°C之間)。
- 如果將迄今為止所有淨零承諾與公告均全面落實納入評估,以及再加上更新的無條件與有條件國家自主貢獻 (NDCs),預計21世紀的升溫將能分別侷限在2.1°C (66%機率落在1.9-2.3°C) 和1.9°C (66%機率落在1.9-2.2°C)。
- 主要的臨界點包括: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 (AMOC) 的改變、極地冰層的融化、大尺度天氣和氣候型態的遷徙、亞馬遜雨林的乾燥化、或主要天氣系統 (如季風) 的中斷。
- 在未來數十年內,某些地區遭遇熱浪期間所受到高溫和高濕度造成的綜合影響可能會達到危險標準,這可能會超過生理臨界值或閥值,將使得在沒有技術支援的情況下無法進行戶外人力勞動。
- 針對臨界點的進一步研究對於幫助社會更好地瞭解其未來進行氣候減緩與調適的成本、效益與潛在限制可謂至關重要。
- 全球55%的人口(約45億)集中在城市,造成了高達70%的人為排放,且極易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
- 對於城市來說氣候變遷將導致強降雨頻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加劇了急性和慢性的沿海溢淹、乾旱、高於平均的年均溫與極端高溫事件,這些都將加劇社會經濟挑戰與不平等。
- 城市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通過實施具包容性、迫切性與擴大性的減緩行為,加上提高數十億城市居民的調適能力,將有助於實現永續發展目標(SDGs)還能造福鄉村社區。
- 過去五十年中,天氣、氣候及與水相關的災害數量增加了五倍,平均來說,每日造成2.02億美元的損失。
- 極端天氣事件會造成長期社會經濟影響,尤其是對於最脆弱的團體,這些團體往往最缺乏應對、回復與調適的能力。
- 2022年,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進一步加劇了與全球豪雨和極端高溫事件相關聯的重大經濟與人員損失。
- 早期預警系統能拯救生命、減少損失與傷害、有助於減少災害風險並且能輔助氣候變遷調適。
- 世界上僅有不到一半的國家提報具有複合型災害早期預警系統 (MHEWS) (圖2),在非洲、最低度開發國家與小島國家的覆蓋率特別低。
- 為確保地球上每個人都能受到複合型災害早期預警系統 (MHEWS) 的保護,需要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合作以及創新的融資解決方案。
更多資訊及原文下載:
https://public.wmo.int/en/resources/united_in_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