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氣候變遷新聞

全球糧食供給的前景不樂觀

  發表日期:2017-03-06

  作者:IPS World Desk;編譯:朱吟晨

  觀看:542 次

  引用來源:All Africa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最新報告,受自然資源耗損、資源不平等與氣候變遷等影響,全球的糧食供給承受的壓力正逐漸上升。過去三十年全球饑荒人口已明顯地改善,但糧食生產與經濟發展卻也是犧牲地球自然環境的成果: 全球過半的森林被剷平、地下水資源竭盡、生物多樣性流失。依照中度經濟發展的情境估計,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100億,全球糧食的生產量須再增加50%的產量才能供給,為已瀕臨崩解的自然資源增添更...

全球暖化造成澳洲的破紀錄高溫

  發表日期:2017-03-03

  作者:Andrew Freedman;編譯:朱吟晨

  觀看:877 次

  引用來源:Mashable

澳洲數百萬人在2017年經歷了酷熱的夏天,包含三次的熱浪事件,其中一次在澳洲東南部甚至達48.2℃的高溫。今年1-2月澳洲東南部新南威爾斯(New South Wales)連續52天溫度超過35℃,數個大城市如雪梨、布里斯本、坎培拉皆發生破紀錄新高溫。最新研究發現,澳洲夏季的高溫與全球暖化密不可分。相較於1910年,澳洲的年平均溫度已上升1℃;2016-2017炎熱夏季的發生機率比以往增加50倍。...

吃麵包也會製造CO2?!

  發表日期:2017-03-02

  作者:Michael Le Page;編譯:朱吟晨

  觀看:709 次

  引用來源:New Scientist

麵包融入現代人的日常飲食,卻也是全球暖化的兇手之一。在英國,產製麵包排放的溫室氣體佔該國總排放量的0.5%。在麵包原料—小麥的生長過程中,採用的肥料是重要關鍵。歷史上第一個工業肥料是由水產製的,但這種方式目前已無商業價值;當今農業使用氮肥(Nitrogen fertilizer)生產小麥,氮肥排放的溫室氣體量佔40%,而其中2/3是由於肥料製造過程需維持高溫環境,會消耗天然氣;另外1/...

馬紹爾群島首先批准HFC協議

  發表日期:2017-03-01

  作者:Karl Mathiesen;編譯:朱吟晨

  觀看:494 次

  引用來源:Climate Home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位於太平洋的中西部,為環礁島嶼國家;面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與乾旱皆是嚴重威脅。近日該國領先全球,首先通過蒙特婁公約下對HFCs(氫氟碳化物)的修正案,預計未來30年內減少80%的HFCs使用量。為拯救臭氧層,HFCs成為1989年蒙特婁議定書施行後的冷卻設備主流替代品,之後卻發現HFCs亦是溫室氣體的一種,對全球氣溫造成傷害。UN估計世界各國若能履行此修正案,可減少至21世紀末的...

大堡礁的珊瑚白化將在2050年成為常態

  發表日期:2017-02-24

  作者:Kathleen Calderwood;編譯:朱吟晨

  觀看:864 次

  引用來源:Australia ABC News

2016年澳洲大堡礁的珊瑚嚴重白化,時值當地史上最炎熱的2-4月,海表面溫度比氣候值高出將近1℃,造成將近2/3的珊瑚死亡。珊瑚白化雖能再復原,但少則5年,嚴重的甚至需要10-30年的時間。而根據氣候模式估計,若無法抑制全球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到2030年,溫度接近於2016年3月高溫的機率將近七成;2050年更是高達97%。即便在最樂觀的情境下,2030年後的珊瑚也將每兩年就發生一次如去年嚴重程...

酸化的海水影響了海洋的生態系統

  發表日期:2017-02-23

  作者:William Hollingworth;編譯:朱吟晨

  觀看:812 次

  引用來源:Japan Times

人為排放的CO2不只造成全球溫度上升,CO2溶於海水形成弱酸性的碳酸,也會使海水酸化。相較於工業革命前,全球海洋的酸度已增加30%;若未來不改變CO2排放速率,2100年海洋的酸度將增加至150%。海水酸化即水中的鹼性減少,碳酸鹽的濃度下降。由於碳酸鈣是珊瑚、貝類等生成骨骼或貝類的重要營養源,而珊瑚是海洋食物鏈的重要一環;海洋的酸化的連鎖反應將會擾亂整個海洋生態系的健全,大幅降低未來海洋的生物多樣...

氣候變遷的代價

  發表日期:2017-02-22

  作者:Jyoti Pratibha;編譯:朱吟晨

  觀看:847 次

  引用來源:Fiji Sun

氣候的變化影響了太平洋的島嶼國家的日常生活,目前斐濟已有31個村落需搬遷。由於島嶼國家的眾多村落皆沿海岸分布,全球上升中的海平面成為最嚴重的威脅。2016年斐濟曾遭遇南半球史上最強烈風暴—溫斯頓(Winston)颶風襲擊;未來破壞等級相近的風暴只會更頻繁出現。天氣型態的改變帶來如大規模的土石流與其他相關災害,使沿岸村落脆弱度增加而被迫遷徙。當地居民原多為農、漁民,搬遷後的生活變化與謀生...

阿爾卑斯滑雪勝地將在21世紀末短少七成的雪量

  發表日期:2017-02-21

  作者:Kim Willsher;編譯:朱吟晨

  觀看:488 次

  引用來源:The Guardian

2016年冬季,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經歷了過去150年以來最乾的12月,聖誕節則連續第三年積雪量短少。根據氣候模式預測,全球暖化將減少21世紀末的阿爾卑斯山脈滑雪場七成的雪量;若世界各國能依循巴黎協議,使地表增溫不超過2℃,損失的雪量則有機會低於30%。模式顯示未來海拔1200公尺以下幾乎無法形成積雪,但當地近1/4的度假村座落於此高度之下。由於整個阿爾卑斯山脈居民的經濟來源高度仰賴冬季觀光業,雪量的...

氣候變遷正在改變全球糧食供應

  發表日期:2017-02-20

  作者:Sara G. Miller;編譯:朱吟晨

  觀看:764 次

  引用來源:Live Science

全球上升的溫度正影響糧食供給,可由數量、品質與地點等三點分析。數量上,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伴隨著溫度上升與降雨量的改變,大幅減少玉米、小麥等主食的生產量;熱帶地區的減產會特別顯著,卻是這些作物的重要產區。溫度上升增加蟲害的機率也會造成減量。地點上,持續加熱的高溫迫使農夫縮短工時,影響生產力;此現象在熱帶、副熱帶地區最為明顯。大氣中的CO2濃度增加也會導致作物的品質下降,降低其中的蛋白質、鋅與鐵...

2017年1月溫度是史上第三名

  發表日期:2017-02-18

  作者:Brian Kahn;編譯:朱吟晨

  觀看:669 次

  引用來源:Climate Central

根據NASA與NOAA本週最新發布的全球地表溫度資料,2017年1月已成為史上高溫排行第三名。雖然這兩個官方資料有些微差異(NASA使用1951-1980年平均溫度為氣候值,顯示1月溫度高出0.94℃;NOAA資料的1月溫度則高出20世紀平均值0.89℃),卻表現出相似的全球冷暖特徵: 北美東部、俄國部分地區與中國的溫度較暖;歐洲與美國西部的溫度較低。與氣候值相比,北極地區的高溫現象最為嚴重。每年...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8,511,712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