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氣候變遷新聞

瑞典先進攝影技術捕捉溫室氣體

  發表日期:2015-12-01

  作者:Magnus Gålfalk;編譯:劉佩鈴

  觀看:560 次

  引用來源:Science Daily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與林雪坪大學共同研發出的最新技術,運用高光譜紅外線去捕捉甲烷的排放,可清楚地拍攝並量測其排放行為。此技術可應用於許多戶外環境如下水道、畜牧地與湖,協助研究者與決策者達到監測與決策判釋輔助的功能。本研究刊登於最新一期”Nature Climate Change”。 ...

氣候變遷恐助長非洲瘧疾

  發表日期:2015-12-01

  作者:Sadie Ryan;編譯:劉佩鈴

  觀看:614 次

  引用來源:EurekAlert

期刊 ” Vector-Borne and Zoonotic Diseases “ 刊登佛羅里達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瘧疾傳播範圍與速度對氣候變遷相當敏感,在氣候變遷下,瘧疾流行地區將會改變,從非洲西海岸東移且範圍擴大,不過部分地區可能過熱而降低瘧疾風險。本研究在製作非洲瘧疾擴散地圖時亦發現,病媒蚊與瘧疾寄生蟲於攝氏25度時最活躍,比原先認知的低六度,這些皆將造成公共衛生管理...

最新研究發現80年代全球氣候變遷證據

  發表日期:2015-11-30

  作者:Philip C. Reid;編譯:劉佩鈴

  觀看:521 次

  引用來源:Science Daily

根據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最新研究,全球氣候於1987年發生改朝換代般的巨大變革,此變革開啟了逐漸暖化的氣候。本研究運用6500個氣象站的資料並採訪大量科學家,找到的證據如波羅地海冬季河流流量增加6成,美國西部森林大火持續池間也延長了4倍,海溫及鹽度變化等等,這些變化可追溯自1982年的墨西哥El Chichón火山爆發及長期累積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在短時間內氣溫急遽上升,影響了整個生態...

辛巴威乾旱導致曠課率增加

  發表日期:2015-11-27

  作者:Marko Phiri;編譯:劉佩鈴

  觀看:566 次

  引用來源:Trust

辛巴威主要糧食作物玉米在過去五年受到極端氣候影響,連年歉收,今年全國總產量與去年相比減少至少4成,在乾旱嚴重地區,學童因為營養不良在課堂上暈厥或是無法上學長期曠課情況逐漸嚴重,有學校反映班上45個學生出席率只達一半。除了國際組織持進行糧食援助,也將協助進行農業灌個設施的補強與建置,才能降低對雨水即時灌溉的高度依賴,加強遇水與農業灌溉的效率,希望能提高產量,緩解飢荒。   ...

武裝衝突讓國家面對氣候衝擊更脆弱

  發表日期:2015-11-26

  作者:Megan Rowling;編譯:劉佩鈴

  觀看:614 次

  引用來源:Climate Central

根據美國聖母大學所做的全球調適指數(ND-GAIN),敘利亞、利比亞與葉門於過去五年間調適氣候變遷的能力退步最多。影響最大的指標為武裝衝突、政治穩定度降低、暴力、貪腐與缺乏法治等皆讓國內政治領導者無暇應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尤其當氣候變遷影響食物與水源供給時,政府未做出任何應對措施。同時,有10個國家如馬來西亞、蒙古、波來、俄羅斯等的調適能力隨著經濟逐漸進步而加強,農業收入增加、衛生條件改善等。...

科學家對土壤碳循環新發現將增進氣候變遷推估準確度

  發表日期:2015-11-25

  作者:Blaine Friedlander;編譯:劉佩鈴

  觀看:585 次

  引用來源:Cornell University

期刊”Nature” 推出特別專刊介紹這篇氣候模式的可能重大突破,根據奧勒岡州立大學與康乃爾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過去認為土壤中腐植質的形成是來自於樹葉與植物的腐化,然而最新研究更傾向於認為這些腐植質與大型分子並非成形於土壤。此研究結論如果被廣泛接受屬實,將對氣候模式在計算碳循環過程有重大改變,並且影響碳的總排放量之計算。 ...

空氣變乾淨卻可能影響海冰融化

  發表日期:2015-11-24

  作者:Yereth Rosen;編譯:劉佩鈴

  觀看:450 次

  引用來源:Alaska Dispatch News

根據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所刊登的一篇最新研究文章指出控制空氣汙染因子,減少二氧化硫排放讓空氣更乾淨,卻相對地增加北極海冰對太陽光的暴露度而加速融化。這項研究由加拿大氣候模式分析中心主導,強調不希望研究結果被過度解讀成空氣品質控制導致海冰融化,只是要提醒政府當局與公司在做空氣汙染物處理時可以更細緻,適當保留能反射太陽光的元素保護海...

北太平洋死亡區域形成與古代海洋暖化有關

  發表日期:2015-11-23

  作者:Cheryl Dybas;編譯:劉佩鈴

  觀看:542 次

  引用來源:EurelAlert

期刊” Nature” 最新一篇氣候變遷研究是關於海洋暖化如何導致深海死亡區域形成。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是冰河世紀末期的一場大規模暖化導致北太平洋大量缺氧造成生態浩劫,本篇研究找到證據顯示溫暖海水除了本身攜帶的氧氣量較少,亦促使巨量的矽藻繁殖,這些矽藻死亡沉降至海底被細菌吸收的過程大量消耗氧氣造成海底缺氧,海底生物因此死亡。不過矽藻繁殖還需要另一個重要元素鐵,北太平洋區域...

今年聖嬰現象可能成為史上最強

  發表日期:2015-11-20

  作者:Alex Pashley;編譯:劉佩鈴

  觀看:495 次

  引用來源:Climate Home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今年的聖嬰現象是過去50年來最強三次的其中之一,已經在世界各地造成超過十億美金的經濟損失,太平洋的溫暖海水造成珊瑚白化,東非乾旱以及強度勝以往的熱帶氣旋,亦被認為與印尼今年異常乾燥導致森林大火無法撲滅有關。然而,科學家表示目前還未能建立氣候變遷與聖嬰的確切連結,肯定的是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會導致衝擊更強,並且聖嬰現象將持續發威到明年。   ...

北極熊夏季停留陸地時間延長,與人類接觸機會增加

  發表日期:2015-11-20

  作者:Chelsea Harvey;編譯:劉佩鈴

  觀看:499 次

  引用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位於俄羅斯與阿拉斯加之間的楚科奇海域北極沿岸,是北極區域冰層消退最快速的地區,動物學家發現此區的北極熊生態開始改變,夏季停留在陸地上的時間越來越長,從一星期延長至30天。有別於之前的研究認為北極熊長年活動於冰層上較利於捕獵海洋動物,研究顯示延長在陸地時間目前並未發現不利於熊的健康狀況,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熊出沒於陸地上的時間增加,人類遇見熊的情況開始增加,雙方的安全都將有可能受到威脅,當地已加裝監視器...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8,516,557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