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氣候變遷新聞

臭氧層破洞不分南北,為何北極也開始出現破洞?

  發表日期:2021-10-13

  作者:CARLY CASSELLA;翻譯:劉睦恩;校稿:孫天祥

  觀看:2505 次

  引用來源:Science Alert

冬春交替之際,便是臭氧層破洞好發之時。但為何過去只曾在南極上空會出現的臭氧層破洞,於2020年也出現在北極上空? 臭氧層破洞的關鍵是會分解臭氧分子的「氟氯碳化物」,而南極上方穩定的極地平流層雲(polar stratospheric clouds)能促進氟氯碳化物對臭氧的分解;在過去,北半球受惠於強勁行星波(planetary wave)的影響,使極地平流層雲不易形成,因此北極上空的臭氧層不...

氣候變遷與廢棄塑膠污染將造成的惡性循環,對海洋生態帶來雙重打擊

  發表日期:2021-10-12

  作者:Roger Harrabin;翻譯:楊鈞;校稿:孫天祥

  觀看:2885 次

  引用來源:BBC

近年來各國已開始重視塑膠的生產與使用,著手推動減塑與源頭減量的工作,而在近兩年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急遽增加,許多國家的逐漸將施政量能轉移至氣候變遷相關的政策,塑膠污染的議題有略為降溫的現象,但在最近由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ZSL)和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共同發表的研究表示,氣候變遷與塑膠污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並且會形成互相...

從失落的文明中 看見氣候變遷的威脅

  發表日期:2021-10-08

  作者:Loren Smith;翻譯:楊鈞;校稿:孫天祥

  觀看:749 次

  引用來源:Univ. of Sydney

過去在氣候變遷歷史的研究上,主要都是著重在古氣候中二氧化碳濃度與生態之間的關係上,而最近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則指出,古代文明在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上,也決定了該文明的發展與變化。本次研究中,由雪梨大學與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等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氣候劇烈變遷的時期包含西元8至11世紀的宏都拉斯、墨西哥,以及14至15世紀的柬埔寨、寮國、泰國、越南等地區的古文明進行研究,發現那些對...

耐鹽作物改善了孟加拉農民苦不堪言的生活

  發表日期:2021-10-07

  作者:Redwan Ahmed ;翻譯:李宣融;校稿:孫天祥

  觀看:869 次

  引用來源:the Guardian

與孟加拉國數百萬人一樣,45 歲的Anita Bala依靠一小塊土地養家糊口,但多年來,什麼作物都不會增長,她的丈夫在土地上的鹹水塘里養殖蝦,但周圍的土地貧瘠,Bala甚至種植豆類都屢屢失敗,最終她放棄了。 Bala 住在 Patuakhali 區南部沿海地區的一個村莊,該地區極易受到洪水和颶風的影響,她的農業問題是土壤鹽分增加的結果。據荷蘭非政府組織 Cordaid 稱,隨著氣候變遷,孟加...

如果各國未能在COP26中採取實際行動,氣候變遷的影響將帶來毀滅性的災害

  發表日期:2021-10-06

  作者:Alexa Phillips ;翻譯:李宣融;校稿:孫天祥

  觀看:946 次

  引用來源:SKY News

根據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最新出版的《2021氣候變遷風險評估(Climate change risk assessment 2021)》當中的推估數據,到 2050 年時農業產量可能下降 30%,並且人口增長所需的食物量預計將增加 50%。若不能在 2030 年之前設法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急劇下降,氣候變遷將從 2040 年開始造成嚴重影響。 玉米作物將是受到最大...

到 2050 年,氣候變遷可能將迫使 2 億多人離開家園

  發表日期:2021-10-04

  作者:CBS NEWS ;翻譯:李宣融;校稿:孫天祥

  觀看:1299 次

  引用來源:CBS news

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新發表的Groundswell報告中指出:除非採取緊急行動來減少全球碳排放並且彌補貧富發展差距,否則氣候變遷可能會在未來卅年內迫使 2 億多人離開家園,並掀起一波移民熱潮。週一發布的 Groundswell 報告的第二部分研究了氣候變遷的緩慢影響,如缺水、作物生產力下降和海平面上升。 在最惡劣的情況下,由於排放量高且發展不平均,該報告預測,在所分析的六個地區...

要讓多少化石燃料沉睡地底才能抑制氣候變遷?

  發表日期:2021-10-01

  作者:CBC;翻譯:楊子雋;校稿:孫天祥

  觀看:1003 次

  引用來源:CBC NEWS

由於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造成全球排碳量持續增加,進而讓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但,化石燃料剩餘可開採額度,應該保留多少不去開採,才可以抑制氣候變遷?這是倫敦大學最近研究完成的課題。在今(2021)年9月,由倫敦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計算出了這個數據,如果人類到2050年可以將全球60%的石油、天然氣,以及90%的煤炭儲量保留在地下,我們我們將有50%的機會可以實現「巴黎協...

研究記錄了庇里牛斯冰川的此消彼長

  發表日期:2021-09-29

  作者:ARITZ PARRA ;翻譯:李宣融;校稿:孫天祥

  觀看:1217 次

  引用來源:AP news

西班牙科學家在一項新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遷,歐洲最南端的冰川可能會在未來 20 年內變成冰塊,因為庇里牛斯山脈(Pyrenees mountain)的冰層自 1980 年代以來正快速的縮小。庇里牛斯山脈標誌著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自然邊界,自 2011 年以來,三座冰川消失或變成了停滯的冰帶。在剩餘的冰層中,有 17 座冰川平均消失了 6.3 公尺冰層厚度。 根據《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

美國2021年夏天高溫幾乎追平了發生黑色風暴事件的1936 年

  發表日期:2021-09-28

  作者:Brandon Miller ;翻譯:李宣融;校稿:孫天祥

  觀看:1101 次

  引用來源:CNN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的數據,2021 年夏天發生了無數極端天氣和氣候災害,也是美國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幾乎追平了發生黑色風暴事件的1936 年。 2021年氣候夏季(陽曆六月、七月和八月)的平均溫度來到74℉(約23.3℃),比 20 世紀的平均溫度高 2.6℉(約1.44℃...

氣候相關的災害在50年內激增了5倍,透過早期預警系統將可挽救更多生命

  發表日期:2021-09-27

  作者:UN NEWS ;翻譯:李宣融;校稿:孫天祥

  觀看:1160 次

  引用來源:UN News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 (WMO)和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祕書處 (UNDRR)共同出版的《極端天氣、氣候和水造成的死亡和經濟損失地圖集(Atlas of Mortality and Economic Losses from Weather, Climate and Water Extremes)》顯示:從 1970 年到 2019 年間,天氣、氣候與洪水等極端事件造成的自然災害佔所有災害的50%、佔所有死...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7,702,490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