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氣候變遷新聞

過去萬年未變的海床生態,正悄悄改變

  發表日期:2020-05-14

  作者:Peter T. Spooner;翻譯:蘇珈璘;校稿:孫天祥

  觀看:518 次

  引用來源:Sciencealert

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的研究發現,海洋環流的變化可能導致大西洋生態系統發生前所未見的變化,這可是過去一萬年來不曾發生過的事。自上一個冰河時期結束後,經過了12,000多年以來,氣候一直相當穩定,因此人類文明得以發展,這段時期被稱為全新世(Holocene)。在海洋中,主要洋流在全新世時期也被認為相對穩定,這些洋流對許許多多海洋生物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到2070年可能會有超過30億人將生活在極端高溫下

  發表日期:2020-05-12

  作者:BBC;翻譯:徐韻如;校稿:孫天祥

  觀看:1252 次

  引用來源:BBC

根據一項新研究顯示,到2070年,將會有超過30億人將生活在「幾乎無法居住」的高溫之下。除非溫室氣體排放下降,否則大批民眾所要面臨平均氣溫將超過29℃。人們認為這超出了人類在過去6000年中蓬勃發展的「氣候棲位(Climate niche)」。這項研究的合著者Tim Lenton告訴BBC:「這項研究有望將氣候變遷置於一個更人性化的方面。」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聯合國人口預測的數據以及基於預期的全球氣...

氣候變遷影響了熱帶氣旋肆虐的地方

  發表日期:2020-05-11

  作者:NOAA Headquarters ;翻譯:徐韻如;校稿:孫天祥

  觀看:1397 次

  引用來源:PHYS.ORG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總署(NOAA)所主導的最新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儘管全球平均每年熱帶氣旋數量與過去40年平均每年出現86個颱風相比並未明顯減少,但氣候變遷一直在影響這些致命風暴發生的地點。這篇研究顯示:自1980年以來,北大西洋和中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數量一直在上升,而西太平洋和南印度洋...

國際能源署表示:新冠肺炎危機將大幅減少化石燃料的需求

  發表日期:2020-05-11

  作者:Jillian Ambrose;翻譯:蘇珈璘;校稿:孫天祥

  觀看:592 次

  引用來源:theguardian

為遏止新冠肺炎(covid-19)的蔓延,全球皆對旅行和商業行為進行嚴格管制,這使全球石油需求出現25年來的最大降幅。調查發現,今年全球能源需求的驟降,相當於印度(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費國)一整年的能源需求量,或是法國、德國、義大利與英國等國的能源需求量總和。能源需求驟降的情況在較發達的經濟體系中影響更為嚴重,預計整個歐盟的需求將下降11%,而美國將下降9%。除此之外,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隨之減少了近30...

全球暖化導致養殖魚類患病風險增加

  發表日期:2020-05-07

  作者:Louise Boyle;翻譯:蘇珈璘;校稿:孫天祥

  觀看:1393 次

  引用來源:independent

最新一期《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中所發表的一篇報告指出,由於全球暖化,養殖魚類的疾病風險增加。研究人員透過分析來自40個國家水產養殖產業中,累計超過11,000種細菌的400多篇科學文章,分析出多種抗生素抗藥性指數。發現隨著海洋和淡水的水溫上升,細菌的生長條件變得更加有利,導致水產養殖業使用越來越多抗菌藥物來對抗養殖魚的疾病,這也增加了魚塭中細菌的抗藥性。報告顯示,低收入...

新冠肺炎為經濟的永續基礎提供重塑機會

  發表日期:2020-05-05

  作者:James Shaw;翻譯:蘇珈璘;校稿:孫天祥

  觀看:1036 次

  引用來源:theguardian

近日,紐西蘭氣候變遷部長James Shaw要求該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檢查其依循《巴黎協議》所制定的排放目標是否足以將全球暖化抑制在1.5℃之內。近幾十年來,亞州金融風暴、全球金融危機等,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努力滿足公眾的期望,將經濟恢復正常運作。在任何重大危機中,更不用說這次的新冠肺炎危機,世界各地都希望事情能「恢復原狀」或「回到以前的樣子」。然而對於人們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高汙染卻「一切照舊」,繼續助...

在北極圈放牧的科學家,同時也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

  發表日期:2020-05-04

  作者:Jeff Berardelli;翻譯:徐韻如;校稿:孫天祥

  觀看:960 次

  引用來源:science alert

成群的馬、野牛和馴鹿可以在拯救全球暖化的行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是最近一項研究的結論,該研究是基於真實生活和地面數據的電腦類比,發現若是有足夠的動物,全球80%的永凍土將可以保存到2100年。這項研究的靈感來自於在西伯利亞Chersky鎮的一項實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News)新聞節目向觀眾介紹了一位名叫Sergey Zimov的古怪科學家,他在20多年前將放牧動物放養在北極苔原的一片永凍土...

對抗白蠟樹枯梢病,樹林也要靠保持社交距離,以及...氣候變遷?

  發表日期:2020-05-01

  作者:Harry Cockburn;翻譯:蘇珈璘;校稿:孫天祥

  觀看:1099 次

  引用來源:independent

白蠟樹枯梢病(Ash dieback)是由真菌引發的植物間傳染病,起源於亞洲,於1990年代首次進入歐洲,在波蘭被發現,隨後於2008年傳播至法國;隨後於2012年在英國擴散並引起重大災情。感染白蠟樹枯梢病的樹木初期將在夏季先感染葉片,進而導致枝枒死亡及根莖枯萎。這種真菌在森林中的落葉中過冬,然後於夏季再次的釋放孢子。這使濃密的林中封閉的樹冠層極容易受到感染。根據估計,白蠟樹枯梢病影響了英國95%...

美國西南部乾旱可能是120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發表日期:2020-04-30

  作者:Jordan Davidson;翻譯:蘇珈璘;校稿:孫天祥

  觀看:667 次

  引用來源:ecowatch

根據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發現,自2000年以來席捲美國西南部的嚴重乾旱可能是自西元800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為了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對數千平方英里地區進行長期的紀錄,並加入了1200年的年輪數據(tree ring data)、現代天氣觀測和數十種氣候模型進行分析。年輪數據所提供的幾個世紀前的土壤濕度數據顯示,從西元前800年代以來,共有四個特大乾旱(megadroughts)最為突出。...

地球日數位化:線上玩家參與環境問題

  發表日期:2020-04-29

  作者:Sandra Laville;翻譯:蘇珈璘;校稿:孫天祥

  觀看:669 次

  引用來源:theguardian

2020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已經規劃多年,但因新冠肺炎的爆發,也被迫停止紀念這50周年的大型全球示威活動。而由華盛頓特區的50萬人聯合發起的實際行動中,將地球日的活動帶進了數位化的世界。為了吸引眾人,他們與線上遊戲合作,發送有關應對氣候變遷的必要資訊。 在世界地球日這天,線上撲克接龍遊戲《Solitaire Grand Harvest》的200萬個玩家收到了包含氣候變遷資訊的特殊任務,旨...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7,769,452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