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氣候變遷新聞 / 內容

蒙特婁公約簽定30年後,臭氧問題還是沒解決

  發表日期:2017-08-16

  作者:Fred Pearce;編譯:朱吟晨

  觀看:421 次

  引用來源:Yale Environment 360

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層可協助過濾太陽光的紫外線波段,減少皮膚癌發生的機率。在1970年代,科學家開始警告當人工合成的穩定化合物(如多用於冷凝設備的CFCs)飄浮到平流層,其中的氯與溴原子會釋放而分解臭氧。1980年代,南極上空偵測每到南半球冬季,這些化學反應會大幅減少平流層的臭氧濃度,並在之後被稱為臭氧洞。為保護臭氧層,1987年全球簽署蒙特婁公約,禁用一系列人造的氯或溴化合物。科學界一度以為臭氧層濃度的復原指日可待,過去5年的觀測卻不這麼樂觀。事實上,蒙特婁公約並沒有禁止所有對臭氧有害的化合物,部分原因是這些化合物生命期較短暫,應該在尚未到達臭氧層就被分解。但最近科學家卻發現在亞洲季風這種上升氣流旺盛的期間,這些化合物(如DCM)可在短時間到達平流層,對臭氧造成破壞。

回上頁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4,659,750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