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公約簽定30年後,臭氧問題還是沒解決
發表日期:2017-08-16
作者:Fred Pearce;編譯:朱吟晨
觀看:475 次
引用來源:Yale Environment 360
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層可協助過濾太陽光的紫外線波段,減少皮膚癌發生的機率。在1970年代,科學家開始警告當人工合成的穩定化合物(如多用於冷凝設備的CFCs)飄浮到平流層,其中的氯與溴原子會釋放而分解臭氧。1980年代,南極上空偵測每到南半球冬季,這些化學反應會大幅減少平流層的臭氧濃度,並在之後被稱為臭氧洞。為保護臭氧層,1987年全球簽署蒙特婁公約,禁用一系列人造的氯或溴化合物。科學界一度以為臭氧層濃度的復原指日可待,過去5年的觀測卻不這麼樂觀。事實上,蒙特婁公約並沒有禁止所有對臭氧有害的化合物,部分原因是這些化合物生命期較短暫,應該在尚未到達臭氧層就被分解。但最近科學家卻發現在亞洲季風這種上升氣流旺盛的期間,這些化合物(如DCM)可在短時間到達平流層,對臭氧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