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增加伊波拉疫情爆發風險
發表日期:2019-10-29
作者:Jen Christensen;翻譯:蘇珈璘;校稿:張珈瑋
觀看:864 次
引用來源:CNN
伊波拉是一種罕見的致命疾病,1976年在非洲首次發現疫情,專家表示此疾病帶源者是一種狐蝠,同時也跟人類、人猿以及南非羚羊之間的接觸也有關聯。西非與中非是最常發生伊波拉疫情的地區,2013年疫情大爆發後,死亡人數已破萬,但仍未發展出治癒方法,也沒有疫苗可供施打。
最新研究指出,至2070年,氣候變遷將使伊波拉病毒的人畜傳染速度增加1.75~3.2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包括了氣溫升高和雨量的增加,將造成狐蝠的繁殖旺盛,增加人類與之接觸的可能性,而極端天氣的增加,在乾旱的時候,人們被迫到森林覓食,亦增加了接觸病源的機會。此外,透過全球各國與非洲的航班往來,更可能將伊波拉病毒,散播至俄羅斯、中國、印度、歐洲跟美國。
除了伊波拉的傳播,病媒蚊喜好溫暖潮濕氣候,相應傳染病也將隨之擴散,近期出現的超級細菌C. auris更是與氣候變遷脫離不了關係。氣候變遷下的高溫更可能帶來更多的瘧疾、腹瀉、熱緊迫、心臟病、營養不良和抗生素抗藥性疾病。專家表示,氣候變遷可能會「阻止並逆轉」過去一個世紀人類在健康方面的研究進展,世界衛生組織更表示,雖5年前曾預測每年25萬人將因全球氣溫的上升而死亡,但就目前來看,死亡人數預計將超過這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