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萬年未變的海床生態,正悄悄改變
發表日期:2020-05-14
作者:Peter T. Spooner;翻譯:蘇珈璘;校稿:孫天祥
觀看:519 次
引用來源:Sciencealert
引用來源:圖:Hgrobe (CC BY 3.0)
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的研究發現,海洋環流的變化可能導致大西洋生態系統發生前所未見的變化,這可是過去一萬年來不曾發生過的事。自上一個冰河時期結束後,經過了12,000多年以來,氣候一直相當穩定,因此人類文明得以發展,這段時期被稱為全新世(Holocene)。在海洋中,主要洋流在全新世時期也被認為相對穩定,這些洋流對許許多多海洋生物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浮游生物、魚類、海鳥和鯨魚等。然而,海洋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包括了熱帶珊瑚礁的白化、海洋的酸化以及鯡魚與鯖魚趨向兩極移動。
研究人員在冰島南方海域發現了一塊適合研究的海床,此處不僅涵蓋了工業化時代的海底化石,更能往前追溯數千年。它們在此地研究有孔蟲(foraminifera)的微體化石,並發現到有孔蟲的分布與工業化時代前的分布不同,氣候變遷顯然已對海洋產生了影響。研究表明現代北大西洋的表面環流與過去10,000年所見到的並不相同。在冰島南部,冷水浮游生物種類的數量減少而溫水種類的數量增加,表明了當地溫暖海水取代了營養豐富的冰冷海域。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變化還導致了鯉魚鯖魚等主要魚類的向北移動,也終將引發不同國家捕魚權的爭議。其他的化石證據也表明,更多的溫暖海水從大西洋流入北極,將導致海冰融化。大西洋洋流的變化也將對鄰近大西洋的各國漁業產生深遠影響。雖然最終導致海洋環流變化的主要原因仍是未知數,但確定的是,海洋對於氣候變遷較以往更為敏感,因此人類也必須做出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