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疫情影響,澳洲測得的二氧化碳濃度仍持續攀升
發表日期:2020-09-02
作者:Zoe Loh, Helen Cleugh, Paul Krummel And Ray Langenfelds;翻譯:楊子雋;校稿:孫天祥
觀看:1356 次
引用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0年的COVID-19疫情對全球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衝擊,也減少了許多人為經濟活動,進而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澳洲的氣候科學家表示,既使在整個疫情持續的階段,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然持續上升。
在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在2020年1月至7月期間,所測得的二氧化碳濃度相比2017年及2018年同期還高,測量地點則是堪稱全球空氣最乾淨的格里姆角(Cape Grim)監測站。在今年一月,當地測得的二氧化碳濃度基準是408.3ppm,而到了7月,這個數值則升高至410ppm。雖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本身就會有自然的起伏,然而具體原因究竟是什麼,目前CSIRO的科學家們提出了另外兩種可能性。
首先,澳洲自去年起發生了嚴重的叢林大火(Bushfires),可能是此次測得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原因之一。其次,大氣流動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由於二氧化碳主要是靠大氣的流動將氣體運輸至世界各地,而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加上COVID-19所造成的減碳事件主要發生在北半球,雖然部分區域減少了高達75%的排放量,減少了局部的二氧化碳濃度,但這樣的變化要顯現在南半球的大氣層中可能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儘管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在增加,但每年在大氣中累積的速度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關係到生態系統和海洋的吸收速率,但整體而言,近年來每年的二氧化碳濃度成長率大約落在2-3ppm,若回顧今年五月份的研究,預計COVID-19疫情可以讓2020年的排碳量較2019年降低4.2%~7.5%,但換算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可能只會減少0.08-0.23ppm。由此可見,疫情對於氣候變遷的改善相當有限,如果參考聯合國的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19),要符合「巴黎協定」所訂下的全球升溫小於攝氏2度,並致力於限制在1.5度以內這兩個目標,到2030年的這十年間,每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分別下降3%和7%,雖然今年的疫情可以達到這個減量目標,但未來如果要持續達到這樣的成績,我們需要立即採取行動,對全球進行重大能源系統和經濟系統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