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將延長北大西洋颶風登陸後的肆虐時間
發表日期:2020-11-30
作者:Julia Jacobo;翻譯:李宣融;校稿:孫天祥
觀看:622 次
引用來源:abc NEWS
颶風系統是從海洋上的濕氣中獲取能量的,且通常一但襲擊陸地就會「迅速衰減」,因此其破壞程度大多限於沿海地區。然而,根據《自然(Nature)》期刊中的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颶風從北大西洋登陸後,其衰減程度也正在減弱,這可能導致更多的內陸地區遭受颶風的破壞。
當颶風首次登陸時,風暴的中心眼在陸地上空,但是颶風的一半仍在海洋上空,這使水分得以持續供應,直到風暴完全進入陸地上空,這中間通常須歷經3.5小時。但是,研究結果表示,更暖的海洋使颶風系統即使在完全登陸後仍能保持更多的濕度,進而延遲了其消散速度,科學家稱,隨著全球暖化且颶風能收集更多的水分,颶風可望達到更大的強度。
研究人員分析了從1967年至2018年在北大西洋登陸的颶風之數據,發現颶風衰減的程度隨著海水溫度升高呈下降趨勢;根據數據,在1960年登陸的颶風可能會在襲擊土地的一天之內衰減75%,而現今的颶風在登陸一天之內只會減弱約50%,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撞擊土地後的衰減時間尺度也幾乎翻了一倍,從17小時增加到33小時。
但這顯然並不是一件好事,就風速而言,風暴衰減越慢意味著強風襲擊樹木、電線和房屋砸壞的時間就越長,而雨更是破壞的主要原因,長延時且大量的降雨,將帶來山洪氾濫,隨著數小時甚至數小時的大雨襲擊同一地區,地面和附近的水道將很快就不堪重負,恐將引發威脅生命的洪水。未來,這樣的風暴可能會成為常態,如果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