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氣候變遷新聞 / 內容

綠色科技蒙塵 專家呼籲發展新科技也要兼顧環境與社會正義

  發表日期:2021-01-13

  作者:Robin McKie ;翻譯:楊子雋;校稿:孫天祥

  觀看:602 次

  引用來源:The Guardian

為緩解氣候危機,新型綠色技術陸續被開發,風力和太陽能正逐漸取代傳統燃煤和天然氣發電,汽油和柴油車輛也在電動車的發展下逐步遭淘汰。這看似能減輕全球暖化的「綠色未來」(Green Future),卻隱藏著相當高的環境與生態成本。

科學家發現,為探勘和開採打造綠色科技設備的材料,像是電動車電池、太陽能與風電廠所需的鈷(Cobalt)及鋰(Lithium)金屬的開採,都已衍生環境及社會問題。以鈷來說,全球近六成的鈷來自剛果(Republic of Congo),當地大量的礦場雇用童工(小至七歲兒童),工人長期吸入含鈷的粉塵亦可能導致肺部疾病,更有礦坑結構不穩等問題一直懸而未解。鋰金屬也面臨市場需求飆升壓力之下,大量抽取地下水以便從礦石中提取鋰,導致「南美鋰三角」(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地下水位降低和土地沙漠化。

除此之外,用於建造水力發電大壩、再生能源電纜的水泥與銅等傳統材料的需求也在增加。製造風力或太陽能發電設備需要數千噸的銅,與汽油車相比,打造電動車更要用兩到三倍量的銅金屬。據估計,到2050年,全球對銅的需求可能會躍升300%以上。

對此,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地球科學主任 Richard Herrington 教授表示,「礦物開採是無法避免的人類活動,但我們必須設法在創造利潤的同時兼顧人權和環境。」他不諱言,短期內而言,要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將對地球造成新型態的環境壓力,社會應當謹慎思考綠色科技在減緩氣候變遷的同時,應如何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

回上頁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4,657,209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