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氣候變遷新聞 / 內容

聯合國最新報告顯示,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是50年前的三倍

  發表日期:2021-03-29

  作者:UN NEWS;翻譯:李宣融;校稿:孫天祥

  觀看:1234 次

  引用來源:UN News

在過去的一年裡,除了COVID-19大流行之外,農業糧食系統也面臨了許多的危害,例如:極端氣候、大火、異常多的沙漠蝗災和生物威脅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在一份最新報告中指出:這些天然災害事件如此地頻繁、密集且交互地出現,是前所未有的 。這些災難破壞了農業生計,從家庭到國家各級造成一系列負面的經濟結果。據糧農組織稱,現今的災害發生頻率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三倍;與觀光、商業和工業等其他產業相比,農業所受影響佔的比例為63%。

而低開發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的情況又更為惡劣,從2008年到2018年,自然災害使發展中經濟體的農業部門損失了超過1,080億美元的作物和牲畜生產。同時,亞洲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總體經濟損失為490億美元;其次是非洲,為300億美元;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為290億美元。乾旱也被認為是造成農業生產損失的罪魁禍首、其次是洪水、風暴、蟲害和野火。降雨不足使農作物和牲畜生產損失了34%,而同期生物災害造成產量下降9%,由此可見,COVID-19大流行加劇了問題。

除了對國家經濟的破壞之外,對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本報告中首次將經濟損失等值轉換為熱量和營養值呈現。據估計,2008年至2018年之間,低開發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的農作物和牲畜生產損失相當於每年損失6.9兆大卡(KCal),這相當於七百萬個成年人的「年卡路里攝取量」。該報告亦指出,應在防災和減少災害風險方面進行投資,以確保農業在未來能實現永續性發展。

回上頁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5,164,945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