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氣候變遷新聞 / 內容

「漁糞」、「海洋」與「氣候變遷」,三者之間微妙的關係

  發表日期:2021-10-27

  作者:Chen Ly;翻譯:劉睦恩;校稿:孫天祥

  觀看:1147 次

  引用來源:new Scientist

魚類可將碳長期封存在糞便中,使碳不會進入海洋與大氣層供生物使用。魚糞中的碳可被封存長達 600 年之久,此為自然界中最有效的碳封存(carbon storage)機制之一。

漁業還未興盛以前,作為捕撈對象的魚種可促成近 2% 的初級生產者之生物量(the biomass of primary production)的循環。其他生物可透過初級生產者的有機物(即生物量)獲得能量(又稱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若要衡量某生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其中一種方法是看生物量有多少在該生物中循環。

1900 年代漁業興盛,因這些魚種而循環的生物量、碳封存的速度都隨之減半。因此,魚糞的短缺影響海洋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Biogeochemical Cycles,簡稱生地化循環),其程度不亞於氣候變遷對海洋的影響。以往學界對「生地化循環」的討論僅限於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者認為,如今應開始將魚類視為其中的重要一環。

回上頁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5,173,913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