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氣候變遷新聞 / 內容

以自然為本的調適方案打造海綿城市

  發表日期:2022-05-04

  作者:Kim Harrisberg;翻譯:楊鈞;校稿:孫天祥

  觀看:1122 次

  引用來源: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

  引用來源:ARUP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指出,全球有7億人生活在極端降雨機率增加的區域,未來隨著溫度上升,人數還會持續增加。由於氣候變遷引發的洪水災害日漸嚴峻,海綿城市的概念也逐漸興起,讓城市像海綿一樣讓水分可以安全排出,已成為城市因應洪水的調適重點。

近期有一項史無前例的研究,透過人工智慧對七個全球主要城市(紐約、倫敦、新加坡、孟買、奧克蘭、上海和內羅畢)的「海綿指數」進行排名,比較各個城市間吸收雨水的空間量體。而有哪些設施具有這樣的功用呢?包含樹木、湖泊、公園或其他旨在吸收雨水和防止洪水的設計,而這樣的設計也是近年來相當流行的「自然為本」的調適方案,包含上海或紐約等國際大城市也正在透過都市的公園、改善排水系統等方式來維持他們的調適能力。

本次研究是由奧雅納顧問公司與世界經濟論壇的早期研究,他們發現透過自然為本的調適方案讓城市吸收水分,比人造方案便宜50%,且效率更提高了28%。研究人員研究了七個主要城市的藍色和綠色基礎設施(草地、樹木、池塘、湖泊)和灰色基礎設施(混凝土、人行道、建物),搭配各城市土壤的類型和土質,評估城市可以容納多少水。研究人員透過衛星圖像、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來進行計算,並給予各個城市1%至100%的海綿指數,數字愈高代表可以在降雨期間吸收更多的水。其中以紐西蘭奧克蘭取得35%成績最優異,歸功於其眾多的高爾夫球場、公園與大型住宅花園;內羅畢以34%屈居第二,而紐約、孟買、新加坡皆以30%並列第三,上海則是第四名(28%),而最後一名則是倫敦,因為其高密度的建物與低吸水性的土質,僅取得22%的成績。研究團隊也建議,面對氣候變遷,大自然已經有了最佳方案,我們需要傾聽自然為本的調適方案,就可以有效的抵禦氣候變遷的衝擊。

回上頁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4,454,817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