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氣候變遷新聞 / 內容

開發太空太陽能,若降低成本即可則將具經濟可行性

  發表日期:2024-03-10

  作者:Sophie Zeldin-O'Neill;翻譯:楊子雋;校稿:黃嬿蓁

  觀看:1184 次

  引用來源:The Guardian

全球太陽光電蓬勃發展,但在發電上最大的限制即為光源強度,只要到遇到夜晚時段、陰雨天或霧霾,都會使發電效益大幅降低。2023年初,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發電實驗設備跟著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發射的「獵鷹9號」火箭升空。根據最新成果指出,研究團隊成功在太空發電,並以無線傳輸技術,向地球發射可探測電力,而這項目標就是將電能轉化為微型波後,再以無線方式遠距離將能源傳輸到地面,最終將該波還原成電力。

針對太空太陽能的可行性,歐洲太空總署(ESA)第一位登上國際太空站的英國籍太空人Tim Peake便相當樂觀地表示,目前這樣的實驗,一般貨運成本約為每公斤2700美元,但只要將貨運成本降到每公斤1000美元或更低,太空太陽能電廠就能具備經濟可行性,也能真正達到「有源源不絕的太陽光電」的目的。由Elon Musk創建的SpaceX公司,其開發的Falcon Heavy火箭已成本降到每公斤約1500美元,同時正在開發下一代重型運載火箭Starship,若能研發並試射成功,則成本可再大幅降低到每公斤約300美元。

而ESA自身的太空太陽能計畫Solaris也在積極佈局中,期望將發射至太空中的太陽能板遠端連接到統一介面,探討商業規模的太空太陽能電廠的可行性,最快將在2025年將商業計畫提交給歐盟進行審核。

回上頁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5,689,691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