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氣候變遷新聞 / 內容

全球航運碳排放新規上路!航運業準備好了嗎?

  發表日期:2025-05-12

  作者:RFI;翻譯:楊子雋;校稿:黃嬿蓁

  觀看:148 次

  引用來源:RFI

全球航運業近日達成一項歷史性協議,將導入全球首個國際碳排放定價系統,試圖減少航運業帶來龐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這項由國際海事組織(IMO)在倫敦敲定的協議,將對航運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徵收費用,並要求旗下約10萬艘商船自2028年起轉用更清潔的燃料,否則將面臨罰款。儘管支持者將此視為氣候行動的一大突破,但批評聲浪不斷,質疑其減排目標是否足夠積極,以達成關鍵的全球暖化控制目標。

這項協議的核心在於建立一套燃料碳強度標準,並透過徵收碳費的方式,促使航運公司轉向低碳或零碳燃料。未達標準的船隻將面臨每噸二氧化碳最高380美元的罰款,而達到基本標準但未達到更高目標的船舶,也需要支付較低的費用。此機制也允許表現較佳的船隊出售其未使用的排放額度,形成航運業的碳交易市場。然而,環保組織和部分專家憂慮,目前的碳價水平可能不足以產生足夠的經濟誘因,促使航運業進行大規模的結構性轉變。

根據IMO的現行氣候策略,航運業作為全球約3%碳排放的貢獻者,目標是在25年內達成碳中和;然而,本次達成的協議預計到2030年僅能實現10%的減排,遠低於IMO自身設定的減碳目標。部分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等明確反對此協議,而包括部分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島國也投下棄權票,顯示國際社會對於如何有效應對航運業的碳排放仍存在顯著分歧。儘管如此,這項新制仍有望為清潔航運技術和燃料的發展注入資金,加速航運業的溫室氣體減量進度。

回上頁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9,049,270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