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電子報 / TCCIP 電子報第014期
知識小櫥窗 TCCIP最新消息 氣候變遷新聞 好評推薦
4037 點閱   0 位讀者喜歡這篇文章
封面故事

氣候變遷下,海洋魚兒跑哪去?

作者:侯清賢

2017年的漫長夏季終於在本月接近尾聲,迎來較為涼爽的秋季氣候。同步全球發燒的現象,臺灣也刷新不同的高溫紀錄,如臺北測站今年氣溫超過37℃的天數高達21天,是設站121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高溫的現象不只加劇,持續的時間也拉長。就算進入秋季,今年10月全臺還是有許多地方持續締造高溫紀錄,包括臺北、板橋…等測站都在今年創下設站以來的10月最高溫紀錄。全球氣溫屢創新高,人類或許還有冷氣這個選項;但暖化不只影響陸地,也使海洋發燒,連餐桌上的海鮮都受到衝擊!

臺灣位處亞熱帶氣候,地理位置有利於漁業發展,加上水文條件的配合,周邊海域是許多洄游性魚類的必經之道,形成了良好漁場,漁業也逐漸成為重要的初級產業。過去,我們吃的魚常來自傳統市場,多數漁產為鄰近港口漁船當天進港販售的「本港魚」、「現撈仔」,不同季節可以看到不同漁產。但隨著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我們開始從傳統市場走向超市賣場,改變購買漁產方式的同時,您是否也發現賣場內的冰櫃中,我們認識的魚兒亦從過去豐富的多樣化漁產走向鮭魚、鱈魚、多利魚等進口魚貨?白鯧從標榜「本地漁獲」逐漸轉為印度與印尼的「進口白鯧」?過去稱為「信烏」的野生烏魚不再來,市面販售逐漸轉為「養殖烏魚」?那麼,我們臺灣周邊海域的魚兒跑哪去呢?

過漁(Over fishing)、棲地破壞 (Habitat destruction)、汙染 (Pollution)與管理等問題當然是影響海洋漁業資源的重要關鍵,但您是否想過環境的改變則會加劇漁業資源的變化速度?魚類多數是冷血動物,又稱「變溫動物」。魚類的體溫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多數魚類的新陳代謝率較低,故無法自行產生太多的熱。不斷升高的水溫將會抑制氧氣向肌肉組織輸送,魚類的呼吸循環系統會因無法輸送足夠氧氣,造成不能滿足組織代謝的生理需求的現象(Portner and Knust, 2007)。因此,全球氣候暖化造成海溫持續升溫趨勢下,過高的水溫將超過部分魚類的適水溫。為了生存,魚類被迫離開原有漁場、棲息地或改變洄游路線與分布範圍。最終,這些變化都將使資源枯竭的沿近海漁業面臨更為險峻的困境,海洋食物塔結構開始日漸弱化。因此,我們熟悉的魚兒開始變少、變小、變的珍貴也真的特別貴!

氣候變遷如何影響漁業生產與漁產品供需?

那麼,氣候變遷究竟是透過何種途徑影響我們餐桌上的那條魚呢?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與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指出,氣候的緩變 (海水暖化、海洋酸化等)與驟變 (水溫異常、降雨型態與頻度改變、颶風等)將直接或間接改變海洋與水產養殖的環境,進而影響相對應水產資源的繁殖、成長速度、死亡、資源量及其生態結構,成為影響海洋生態系中魚類族群豐度與時空分布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終,漁業產能的改變將導致漁業生產力的波動增加,降低漁產品供應的穩定度 (圖1) (Cochrane et al. 2009, IPCC 2014, FAO, 2016)。

圖1 氣候變遷對漁業生態影響、直接影響及社會經濟影響 (資料來源:Cochrane et al. 2009)

全球海洋發燒,臺灣還是海水暖化的熱區 (Hotspots)?

全球暖化已導致海洋溫度持續升溫,我們的海正持續發燒。1971-2010年間,全球海平面以下75公尺以內的上層海水每十年增溫0.11℃(Cheung et al. 2009; IPCC 2014)。而臺灣正位於海洋升溫最快的區域,是全球海溫暖化的熱區 (Hotspots) (Hobday and Pecl 2014)。1982-2006年間,臺灣北方東海海域增溫幅度約為1.22℃,是全球沿岸海域增溫的第三高,增溫幅度為全球趨勢的三倍 (Belkin 2009)。造成臺灣周邊海域升溫的主要因素即為冬季高壓的減弱,中國沿岸流 (China Coastal Current,CCC) 無法流至臺灣西部沿海,黑潮 (Kuroshio Current,KC)的流勢則逐漸增強所致 (Ho et al. 2016)。

氣候變遷對臺灣沿近海漁業生產的影響

在海溫長期的升溫趨勢下,漁業資源再分配,許多海洋族群開始向高緯度擴展 (Cheung et al. 2009; IPCC 2014),臺灣周邊海域的魚類洄游模式亦發生改變。東海與黃海南下臺灣海峽水域產卵及越冬的經濟魚種開始向北退縮,黑潮主流、支流及南海海流之暖水性魚種則逐漸向北擴張。1990年以前,冬春季為臺灣的主漁汛期,1990年後隨著黑潮主流、支流及南海海流的增強,夏秋季魚類的分布範圍逐漸往北擴展,其漁獲比例逐年攀升;反之,南下產卵及越冬魚種向北退縮,冬春季來游魚種漁獲比例減少 (圖2) (Ho et al. 2016)。最終,魚類來游模式的改變將對漁獲物獲取與漁業生產穩定度造成正負面影響(表1) (Ho et al. 2017)。

圖2 1963-2010年間臺灣沿岸漁業單季來游魚種漁獲比例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Ho et al. 2016)

表1 氣候變遷對臺灣沿近海漁業生產可能影響


(資料來源:Ho et al. 2017)

海洋持續發燒,2050年全球海洋漁業怎麼辦?

若氣候變遷持續加劇,全球海洋漁業資源又會如何變化呢?研究模擬2051-2060年全球1000種海洋魚類與無脊椎動物的最大捕獲率,結果顯示相較於2001-2010年,氣候變遷可能會導致副極地區 (Sub-polar regions )、熱帶地區與半封閉海域 (Semi-enclosed seas)等地區的生物滅絕,其中又南北兩極的海洋物種入侵現象最為明顯,估計2050年時全球將有 15-37%的物種消失 (圖3)(Cheung 2009; IPCC 2014)。

圖3 2051-2060年未有過度捕撈與海洋酸化情形下,全球最大潛在漁獲量變化 (相較於2001-2010年, SRES A1B) (資料來源:Cheung 2009; IPCC 2014)

全球漁業潛能改變,我們可以怎麼變?

全球暖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且未來將可能持續加劇。臺灣位於全球暖化熱區,周邊海域的漁業資源變化趨勢將可能更為明顯。面對大環境的改變,除了科學家的持續研究、漁業管理單位的調適策略、漁業產業的調適措施外,我們又能如何從自身的改變一起減緩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速度,達永續海洋目的?

你聽過「慢魚運動 (Slow Fish)」嗎?

多數人對於漁產品的認識都從餐桌開始,面對眼前的海鮮料理,海洋前程一概不知,我們正逐漸失去與食物的連結。因此,我們不會知道我們的沿近海漁業現況有多糟,也不知道我們對海鮮的每一個選擇都關係到海洋的永續。2003年,義大利生物多樣性慢食基金會與漁民組織開始一場名為「慢魚」的運動,知漁、懂魚、慢慢吃魚為慢魚行動的主要宗旨。藉由縮短消費者與漁民間距離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市場與餐桌上那條魚從哪裡來?如何捕撈?海洋環境為何?當消費者透過每一條魚的故事認識海洋現況,瞭解如何在對的時間,吃對的海鮮,一同珍惜並保護本地漁業資源,漁業資源才能真正得以永續。下次,我們在市場或賣場選擇那條魚時,不妨多想想魚從哪裡來?「牠」是那條對的魚嗎?

參考文獻

  • 平成22年度水產白書,(2010)。第I章特集-私たちの水産資源~持続的な漁業・食料供給を考える~,日本水產廳,東京,http://www.jfa.maff.go.jp/j/kikaku/wpaper/h22_h/index.html。
  • aff(あふ)10月號,(2017)。特集1 日本の水産資源を守る(5),日本水產廳,東京,http://www.maff.go.jp/j/pr/aff/1302/spe1_05.html。
  • Cochrane, K., C. De Young, D. Soto, and T. Bahri, 2009: Climate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Technical Paper, 530: 212.
  • Cheung WWL, Lam VWY, Sarmiento JL, Kearney K, Watson R, Pauly D (2009) Projecting global marine biodiversity impacts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Fish and Fisheries 10: 235-251
  • 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6) State of the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16.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Rome, p190
  • 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9) Climate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Rome, p 212
  • Ho CH, Lur HS, Yao MH, Liao FC, Lin YT, Yagi N, Lu HJ (2017) The impact on food security and future adaptation under climate variation: a case study of Taiwan’s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Mitig Adapt Strateg Glob Change. https://doi.org/10.1007/s11027-017-9742-3
  • Ho CH, Lu HJ, He JS, Lan KW, Chen JL (2016) Changes in patterns of seasonality shown by migratory fish under global warming: evidence from catch data of Taiwan’s coastal fisheries. Sustainability 8(3):273. doi:10.3390/su8030273

 

喜歡這一期的文章嗎? 給作者一個讚!


好評推薦
知識小櫥窗
Q : 全球最熱的海在哪裡?最熱的深海又在哪裡?
全球最熱的海位於波斯灣,夏季時表水溫超過32℃,近岸淺水區更高達36℃。深海部分,全球最熱的深海位於紅海2000公尺深處,該處曾測得56℃之溫度,一般而言在此深度的合理之溫度應該是20℃,該海域的水溫高出合理水溫值許多,但目前超高溫發生原因未明,科學家仍在探究其熱源之來由。
Q : 過漁 (Over fishing)

過度的漁獲努力量 (Fishing effort) 加諸漁業資源時,超出魚類的再生產力所能負荷範圍,魚類資源量不斷減少,即謂之為過漁(Over fishing) (圖1)。過漁的型態可歸為成長過漁(Growth overfishing)、加入過漁(Recruitment overfishing)、經濟過漁(Economic overfishing)、生態系過漁(Ecosystem overfishing)及馬爾薩斯過漁(Malthusian overfishing),其中又以成長過漁與加入過漁最為常見。當漁獲努力的過剩,魚類在其成長的潛力未能獲得充分發揮之前即被捕,進而造成漁獲量水準的低落,稱為成長過漁,其徵兆為魚體小型化、性成熟提早。若因漁獲之影響,致使親魚族群量減少,產卵量亦減少,進而導致加入到原族群的加入量減少的現象,則稱為加入過漁,其徵兆為高齡或大型魚與產卵量的減少(圖2)。

圖1 過度漁獲努力量引起的過漁現象 (資料來源:水產白書 (2010))

圖2 成長過漁與加入過漁 (資料來源:日本水產廳 (2017))

TCCIP最新消息
參與研究數據聯盟(RDA)會議並發表文章
2017年9月19-21日,研究數據聯盟(Research Data Alliance, RDA)第十次全體會議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行,本計畫團隊成員參與會議並發表海報:Climate Change Research Data Service in Taiwan。
參與TOUGOU會議並發表文章
2017年10月2-4日,TOUGOU(統合計畫)於日本筑波舉辦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limate Downscaling Studies(氣候降尺度國際研討會),本計畫團隊指導老師受邀參加並口頭發表文章,計畫團隊成員並發表海報:Dynamical Downscaling of Typhoon Events in Climate Projection of GFDL High-Resolution AGCM, HiRAM、Extreme Temperature Change in Taiwan。
參與Impacts World 2017會議並發表文章
2017年10月11-13日,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change impacts for scientists & stakeholders (Impacts World 2017)於德國波斯坦舉行,本計畫團隊成員參與會議並發表海報:The Impact Assessment Under Warming Scenario for Dai-Ji River Basin in Taiwan。
參與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並發表文章
2017年10月22-24日,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於中國江西省舉辦,本計畫團隊成員參與會議並口頭發表文章:降雨時空不確定性對淺層崩塌警戒雨量之影響分析。
氣候變遷新聞
海洋吸收人類過度排放的碳,改變海水的溫度、酸鹼性,若人類未來的發展依循基線情境(BAU),到了21世紀末,過量的碳將造成全球海洋生物的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目前全球共197國承諾執行2015年的巴黎協議,但即便這些國家能成功達成減碳目標,21世紀末的全球海洋仍承受著人類製造的3000億噸碳,與造成海......
< 詳細閱讀 >
我要訂閱電子報
回上頁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4,452,267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