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球氣候風險報告》簡述
作者:陳永明 副研究員
2018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4於波蘭卡托維茲(Katowice)舉行。會議期間,非政府組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 Watch)除例行性地公布「2019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19)」,說明世界各國的減碳績效外,也一併公布與各國氣候災害風險有關的《2019全球氣候風險指標(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2019,CRI 2019)》。
圖1: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2019 報告封面。參考網址:https://www.germanwatch.org/en/cri
德國看守協會:《全球氣候風險指標2019》
此次報告是德國看守協會出版的第14份氣候風險指標年度報告。相較於以往,此次報告比較特殊的是,同時整理了過去20年(1998-2017)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標,並進行氣候風險指標CRI排行。CRI風險指標排名是指統計極端天氣(風暴、淹水、土石流、熱浪、野火、乾旱、低溫…等)造成的死亡人數與經濟損失,轉換為指標再加以排名;各國的長期統計資料,有利於了解其相對應的氣候風險。
德國看守協會選擇於COP24會議公布CRI 2019報告之目的,也與此次卡托維茲的會議有關。由於巴黎協議規則書(Paris Agreement Rulebook)的擬定是COP 24的重點工作之一,而該規則書除規範各國對巴黎協議的減碳承諾—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s)執行細則外,也希望依據各國面對的不同氣候風險,支援其面對氣候變遷風險調適與氣候韌性下,所需的能力建構與政策。在德國看守協會的報告中,特別呼籲針對高氣候風險的國家於調適資源、傷害和損失評估(loss and damage)以及調適基金的運作與考量上,應被納入巴黎協議規則書擬定的評估項目裡。
極端天氣事件,CRI指標的重要因子
在CRI的定義裡,每個國家的排名會因當年度的極端天氣事件,造成很大的變異,甚至直接影響到該國當年度的排名。從氣候變遷影響的角度而言,長期的統計平均與趨勢比單一年份的數據更有意義。在這份2019年的報告中,過去20年的統計資料與排名顯示,大部分排名前面(前20名)的國家是受風災、水災影響較大的國家,包含中美洲、中南半島以及南亞地區;其中西班牙的風險指數偏高與2003年的熱浪有關。一般而言,氣候風險指標排名較前面的國家代表著面對氣候風險的脆弱度較高,且因應能力較低,因此該報告也呼籲在未來巴黎協議的執行過程中,應優先考量上述國家的調適能力建構與資金援助。
相對的,CRI指標顯示非洲國家因為較少受風災、水災影響,所以排名並非名列前茅;其他易受災國家也因為防災、減災能力相對較強,造成的衝擊較小,也影響到整體排名(如日本、臺灣)。
圖2:全球1998-2017 氣候風險指標圖(CRI, 2019)
「2019全球氣候風險指標」的臺灣排名
回頭看看臺灣(該報告使用Chinese Taipei)在此報告中的排名,發現在181個國家的統計中,臺灣在2017的排名是第90名;在1998-2017的20年間,平均總體排名為42名。臺灣過去20年的平均排名為42名,有很大部分來自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影響。2017年排名為90名,則與當年是相對風調雨順的一年,災害事件較少、死亡人數也較少有關。
通常,臺灣在許多國際組織的災害或風險報告中屬於風險較高的國家,但此份報告並沒有做出類似的結論,係因此報告的指數將死亡人數與經濟損失視為相同的比重,而臺灣雖會因水災、風災造成經濟損失,但死亡人數相對較少,應與我國較好的防災能力與基礎建設有關。當然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應是地震災害並未納入此報告之考量,否則對臺灣整體排名也應該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2019,CRI 2019:https://www.germanwatch.org/en/cri
喜歡這一期的文章嗎? 給作者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