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電子報 / TCCIP 電子報第025期
知識小櫥窗 TCCIP最新消息 氣候變遷新聞 好評推薦
2975 點閱   0 位讀者喜歡這篇文章
封面故事

2018年10大熱門氣候變遷新聞

作者:朱吟晨 專案佐理研究員

為推廣氣候變遷資訊,協助國內讀者連結國際上的氣候變遷情勢,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編輯、轉譯國際的相關新聞,內容包括全球的氣候變遷最新科學數據、相關的國際情勢發展、造成的多樣生態衝擊與災害消息。
在2018年,TCCIP共編譯189則國際氣候變遷新聞。以下篩選出2018年點擊率最高的前10名新聞,邀請大家一起回顧過去一年的全球氣候變遷重要資訊!

1. 日本議會通過「氣候變遷調適法」

(圖片來源:日本環境省-気候変動の影響への適応)

面對氣候變遷對農林水產等的損害和各種天氣災害,日本內閣於2月提交《氣候變遷調適法》(日語:気候変動適応法),並於6月6日獲得國會批准通過、6月13日頒布;再加上強調「減緩措施」的《暖化對策促進法》(日語:地球温暖化対策推進法,1998年訂定),氣候變遷的兩大課題-調適及減緩-皆有了法源依據。
此法是繼2015年推出的「氣候變遷衝擊調適計畫」(日語:気候変動の影響への適応計画)後,正式將氣候變遷調適提升至法律層面。該法明確界定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和公民,在促進調適氣候變遷議題上應扮演的角色,包括:各層級地方政府應努力擬定區域性的氣候變遷調適計畫,並收集、提供地方性的氣候變遷資訊;環境部長應每五年聽取中央環境委員會的意見,以評估氣候變遷的影響,達到減輕氣候變遷災害的目標。

2. 日本氣象廳針對7月以來的異常氣象發表見解


(圖片來源: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CC-BY-4.0))

日本今年夏季發生數起氣象災害,日本氣象廳也於本月10日就這些事件召開異常氣象分析的檢討會議。會中提及關東甲信地區的梅雨季今年首次提早在6月就結束、7月底雲雀颱風由東往西橫掃日本等異常現象。此外,7月重創西日本的豪雨事件不僅雨量創歷史新高,該月的總降雨量更是平均值的2~4倍,成因可能為西日本附近的鄂霍次克海高壓和太平洋高壓之間長期停滯的梅雨鋒面,以及大量水蒸氣從南方流入;豪雨之後發生極端高溫,埼玉縣熊谷市更測得日本史上的最高溫紀錄—41.1℃,可能與太平洋高壓和西藏高壓在日本重疊有關。專家提及這些異常現象彼此相關,不僅該被視為連鎖現象,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未來類似的酷暑、暴雨事件都可能持續發生,各界應作好準備。

3. 致力於氣候變遷的5位女性典範



為了慶祝一年一度的環境盛事-世界地球日,Women’s eNews 回顧了五位致力於氣候變遷的當代女性典範:
1. 現任法國巴黎市長-伊達戈 (Anne Hidalgo):不只在巴黎大刀闊斧實施多項降低汽車污染的政策,更是「世界城市聯盟」C40 的首位女性主席,同時也提出 #Women4Climate 倡議,大力鼓勵女性領袖參與氣候變遷議題。
2.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聯合國和平大使-馬薩伊 (Wangari Maathai):已逝世的肯亞環境運動領袖、生物學家馬薩伊,目睹當地森林砍伐和氣候變遷對糧食和水的影響、及對女性耕作者的間接衝擊,提出了「社區植樹」的構想,並發展出「綠帶運動」 (Green Belt Movement),在非洲各地總計種了超過50,000,000棵樹。
3. 巴黎氣候協議重要推手-菲格雷斯 (Christiana Figueres):外交官出身、在2010-2016年間擔任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FCCC) 秘書長的菲格雷斯,秉持透明、公正和合作的原則、以及跑馬拉松般的熱情與毅力,協調超過70個國家,最後促成了巴黎氣候協議。
4. 因紐特人的守護者-瓦特克勞迪爾 (Sheila Watt-Cloutier):意識到氣候變遷對加拿大因紐特原住民的生計和文化的影響,瓦特克勞迪爾時常在國際場合倡導氣候變遷與原住民人權的關聯;在擔任因紐特人北極圈理事會主席期間,也代表該組織向美洲人權委員會提出請願。
5. 加拿大國寶級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著有多本以氣候變遷為背景的小說,擅長透過女性視角,傳達人類社會所為終將導致地球失控的價值,經典著作有由《末世男女》、《洪荒年代》、《瘋狂亞當》三冊構成的「末世三部曲」。

4.  欲達巴黎協議目標,水泥業須加倍努力

(圖片來源:CDP)

 

國際組織「碳揭露專案」(CDP)分析全球13家大型水泥公司,發現儘管近年水泥業的排放密集度有降低趨勢,但幅度仍不足以達到巴黎協議目標。該份報告指出,印度水泥業生產製造的碳足跡較低,原因之一是其有該國火力發電和鋼鐵廠供給充足的飛灰(fly ash)和爐石(slag)作為替代材料,且新設廠房較已發展中國家的舊廠房的能源效率高。在研發方面,相較其他產業,水泥業投入技術研發(R&D)的資金比例低,如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僅有歐洲企業在進行研發。原因可能是,各國對水泥業的管制不足,如歐盟的碳市場對水泥業有優惠,估計碳價格必須上漲三至六倍,企業才有誘因發展新興技術。最終,促使企業減碳的壓力可能要來自下游供應鏈,如城市和建築法規的規範。

5. 2018的上半年,全球上經歷各種氣候變遷災害

 



回顧今年的上半年,世界各地經歷了許多極端、不尋常和難以預測的氣候災害,包括襲擊美國東海岸的強大暴風雪與颶風、歐洲的極端熱浪,以及東南亞的風暴、豪雨等。以泰國為例,泰國北部、東北部和西部的驚人降雨帶來洪水,許多水壩甚至因此破裂;但東北部的某些省分卻發生嚴重乾旱。
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Munich Re’s NatCatSERVICE)也指出,全球上半年約發生430起天然災害,造成約33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3000多人死亡;其中氣象造成的災害約佔76%,是1980-2017年極端氣候造成災害事件平均值的兩倍。美國NASA的調查資料則顯示,在暖化的影響下,北極的永凍土加速解凍,已開始釋放出甲烷。儘管釋放的速度不快,但預期未來幾十年內,將會有大量甲烷以更快的速度釋放到大氣中,顯著加劇造成全球氣候變遷。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已超過400ppm,遠高於350 ppm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安全水平,然而人類活動仍以每年增加2.19 ppm繼續將二氧化碳排放至空氣中。
科學家警告對比於人類持續排放溫室氣體,造成致命、不可逆轉的溫室效應,今年上半年所經歷的極端天氣災害僅是微不足道的。

6. 臺灣氣候研究團隊訪德國普朗克氣象研究所


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組成的臺灣氣候研究團隊,近日赴德國進行系列交流,於 2018 年 4 月 24 日訪問位於漢堡的馬克思普朗克氣象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簡稱 MPI-M)。此次交流目的,除切磋雙方團隊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氣候變異」的氣候模式研究成果,更盼促成氣候資料的共享與交換。
在工作坊中,臺灣團隊分享運用 ECHAM5、CESM、HiRAM 等模式,提升熱帶季內震盪 (MJO)、颱風及其他極端天氣條件的模擬成效。MPI-M 團隊則分享 ICON 模式的發展、使用經驗、對未來氣候模擬的貢獻,以及運用 MPI-ESM 進行的氣候變異性與古氣候模擬的研究。

7. 誰在偷用氟氯碳化物?中國發泡材業可能是元凶


(圖片來源:NASA)

今年五月,刊登於Nature期刊的文章發現,儘管自1987年蒙特婁公約簽訂後,臭氧層破洞在各國努力下逐漸修復,但公約明令於2010年起全面禁止的一種氟氯碳化物-一氟三氯甲烷 (CFC-11) 大氣濃度卻有異常,而排放源可能來自東亞地區。謎底即將揭曉,總部位於英國的環境調查組織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 EIA) 於7月發布調查報告揭露,中國的聚氨酯 (polyurethane, PU) 發泡材產業持續在製造和使用CFC-11,更驚人的是,根據其前往10個省份的18家工廠的訪問,CFC-11在中國業界使用相當普遍,而這些公司儘管知道違法,卻因便宜又效果好、且執法單位未落實,可謂公開的秘密。研究者擔心,這將導致原先預估臭氧層修復的進度再落後十年;此外,CFC-11本身也屬於溫室氣體,這些工廠產生的氣體效果大約相當於16座燃煤發電廠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報告建議,中國政府身為蒙特婁公約的簽署國,有必要對該產業採取完善的調查與改善措施,而非僅針對非法工廠以個案處理;本周在維也納舉行的蒙特婁公約會議,各國代表勢必針對此議題有更多討論。

8. 氣候變遷如何影響你我的健康?


(圖片來源:Environmental Illness Network(CC BY-NC-ND 2.0))

全球暖化不只危及地球生態,也影響著你我的健康狀態,全球人類都可能成為以下六種方式的受害者。
1. 病媒蟲媒介的蚊子和蜱蟲增加:炎熱潮濕的氣候為病媒蚊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溫床,使人類面臨媒介傳播疾病的更大風險。根據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2004年僅有27,388件媒介傳播疾病的案例,但2016年卻躍升至96,075例。
2. 受污染的水源和危險細菌的感染:極端天氣現象與降雨使導致細菌容易感染滋生於水資源,特別是夏季。這種污染還可能影響作物,導致食源性疾病。
3. 心理健康問題的增加:研究顯示當氣溫於5年內上升1℃,美國心理健康問題的病患增加了2%;而每月氣溫上升1℃,會對應到美國自殺率上升0.68%。自殺率的提升也許不能完全歸咎於溫度暖化,但學者認為心理健康可能與溫度、身體的熱調節和大腦調節情緒之間的生物聯繫相關。
4. 第二型糖尿病的增加:在美國,溫度每上升1℃,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約4%;在全球範圍內,溫度每升高1℃,葡萄糖不耐受性的比例增加0.17%。學者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內的棕色脂肪組織會在較冷的天氣中燃燒脂肪並產生熱量,但在溫暖的氣候條件下,棕色脂肪的活性較少,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
5. 呼吸問題和中風:化石燃料污染物是地球暖化的罪魁禍首,也會在大氣中產生固體顆粒和液滴的混合物,進入人體肺部甚至血液。研究估計,每年有超過800萬人因空氣污染而死亡。
6. 更多的車禍和更少的食品檢查:在氣溫高於攝氏29℃下,警察實施攔檢稽查取締的行為較少,導致不安全的駕駛條件;氣溫超過攝氏26℃時,衛生官員較少進行食品安全檢查。學者認為由於高溫基本上不利於人體功能,而天氣會影響我們履行職責的方式,以及我們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以及我們所可能遭遇的風險。

9. 這麼多森林大火!2018的野火季已帶來嚴重災害


(圖片來源:免費圖片)
乾旱、高溫使林木成為燃料,加上強勁風力的助陣,短短數小時內,希臘首都雅典鄰近的度假聖地—瑪蒂在上週被大火吞噬,造成80人死亡、數百人被迫逃離家園的慘劇。瑪蒂的火災是2018年迄今最嚴重的野火災害,但森林大火的影響不侷限於此處,整個北半球被籠罩其中,包括加州的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瑞典、義大利、芬蘭、挪威等國,都飽受野火攻擊。氣候變遷加劇了北半球野火季的威力,不僅肆虐的時間延長,從每年6-10月皆是活躍期,發生的範圍也擴張,從西伯利亞到地中海、從北美洲到東亞,無一倖免。除了履創新高的熱浪,都市的擴張、不良的城市規劃、人類居住得更靠近森林…等,都是建構當前易燃現象的重要原因。

10. 2018「世界水週」:水、生態系統與人類發展


(圖片來源:Siwi wiki(CC BY-SA 3.0))

今年世界各地相繼發生乾旱、火災、洪水等災害,已破了許多以往的紀錄;這些因為氣候變遷、經濟發展與人口增加而帶來的問題,加上隨之而來更難以預測的天氣型態與水資源分配,在在威脅著全球的用水安全。根據聯合國的推估,到了2025年,全球將有18億人生活在水資源不足的環境。
本月26-31日,來自130多個國家、3000多名與會者將齊聚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參加2018年的世界水週(World Water Week)。今年大會主題為「水、生態系統與人類發展」,希望能在經此會議提出既新穎又能與自然共存的方案,改善全球水資源的可能困境。

 

喜歡這一期的文章嗎? 給作者一個讚!


好評推薦
知識小櫥窗
Q : 氣候模式也可以模擬出未來的侵台颱風嗎?
科學界目前使用全球氣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GCM),搭配未來地球發展的不同情境,推估未來氣候隨時間的變化現象。而由於颱風的空間尺度約為上百公里,GCM還必須具備較高的解析度,否則很難模擬出颱風。雖然現階段GCM對於颱風的模擬表現仍有一定的誤差,颱風的生成個數或位置可能與實際情形有所出入,但這些模式結果仍可用以瞭解未來颱風的可能變化趨勢。
TCCIP的研究藉由動力降尺度的方式,提高了臺灣周遭颱風模擬的時間、空間解析度,得到較合理的颱風強度推估。這些結果可供比較颱風現況與未來的個數、發生頻率與強度等特徵,推斷氣候變遷對颱風造成的影響。
雖然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協助我們瞭解未來颱風的發展,大致知道颱風個數與強度的變化,但定量上仍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對於未來颱風路徑的推估,更是存在著不小的進步空間。事實上,即便是21世紀的現在,人類對於颱風路徑的預報仍存在著「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可能性誤差。當颱風在距離臺灣2000公里遠的海面上,只要預報路徑與實際的行徑方向差一度(經緯度),就可能錯判該颱風最後是否侵台的結果。對於推估數年後、甚至數十年後的颱風是否會侵台,更充滿著高度的不確定性。
Q : 資料管理計畫(Data Management Plan,DMP)

在大數據的時代,全球每日製造出龐大的資料量(根據2018年的統計,全球每日製造的資料量約為2.5艾位元組(ExaByte),亦即2.5x1018位元組)。在各種資訊大量且快速流通的情況下,如何讓資料能被大量使用以保持資料的價值,而不被資訊的洪流所掩蓋,已成為一門新興學問。
DMP是應運而生的產物。其核心價值包含以下幾點:

  • 透過管理機制維持資料的價值—保持資料可見度並提升學術知名度。
  • 提升與不同科學領域之間的資料共享—加速資料的流通與交換。
  • 有效地半永久性保存資料—透過資料的保存與備份達到重複被使用及追溯版本。
  • 避免重複相同的工作—節省時間及人力資源以提升工作效率。

DMP的最終管理目標是達到目前學術界及產業界一致推崇的FAIR原則,亦即可尋找(Findable)、可連結訪問(Accessible)、互操作性(Interoperable)及可重用(Reusable),與國際接軌。
未來TCCIP也將導入DMP,整合本計畫產製的臺灣氣候變遷資料,節省資料使用者相關資料的人力、時間成本,提升TCCIP的資料服務品質。

參考資料:
Mark D. Wilkinson, Michel Dumontier, The FAIR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cientific data management and stewardship, Scientific Data volume 3, Article number: 160018 (2016)

 

TCCIP最新消息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啟動會議

本計畫於108年1月11日舉辦啟動會議,邀請計畫全體老師與同仁共同出席,討論本計畫的工作願景與規劃。會議當天也邀請本計畫的終端使用者,包括環保署、水利署與能源局的長官,分享臺灣未來的氣候變遷未來政策規劃、臺灣的氣候變遷相關科學資料應用實證等,討論本計畫的進步空間,以及未來工作規畫調整的依據。

氣候變遷新聞
為達成具體協議,原定14日結束的COP24順延一日,於15日清晨才閉幕。雖然此次完成的氣候談判關係著全體人類與後代子孫,但這一切仍不足以暫緩全球暖化造成的危機。而在此次會議裡,各國代表為維護自身利益,仍就不少議題發生衝突,如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低開發國家,於融資議題重申其背負的不公平氣候損害,並要......
< 詳細閱讀 >
我要訂閱電子報
回上頁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5,015,963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