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說明
本平台"資料服務\未來推估\情境比較\2021-2040模式平均年溫度改變量"(如圖1所示)顯示不同暖化情境下,在2021-2040年時段的全臺「平均年均溫」推估結果,RCP2.6(輕度排放)情境的暖化推估結果略高於RCP8.5(高度排放)情境,與一般認知有差異。
圖1 2021-2040年不同排放情境之溫度改變比較
二、簡要說明
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境假設下,初期(2021-2040)模擬的增溫雖顯示RCP 2.6的升溫高於RCP 8.5,但其差異約0.2℃,尚在氣候模式模擬誤差範圍內,這誤差來源在科學上包含來自不同氣候模式的差異、降尺度技術(從大網格計算到適用台灣的小網格)…等因素。
然而,模擬結果時間越久,溫室氣體累積效果逐漸呈現,暖化效益越為明顯,溫室氣體濃度所造成的增溫差異增大,超過統計誤差範圍,明顯反映出溫室氣體排放濃度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因此,不同情境的溫室效應初期的增溫幅度差異不大,雖可以忽略其差異,但需注意長期暖化所造成的增溫影響。氣候變遷模擬推估均有其不確定性,科研團隊將持續檢視並精進模擬推估技術,持續更新資料並公開給外界使用。
三、詳細說明
1. 短期內增溫趨勢RCP2.6模擬結果高於RCP8.5,其差異不大,且評估仍在氣候模式模擬誤差範圍內:
4個溫室氣體排放假設情境*1(RCP2.6、RCP4.5、RCP6.0、RCP8.5)所模擬出來的全臺增溫*2結果,有其科學上的不確定性以及可能誤差,這誤差來源包含來自不同氣候模式的差異、降尺度技術(從大網格計算到適用台灣的小網格)…等因素(詳見參考文獻),簡要說明可能之誤差來源:
氣候模式誤差:
模擬結果所依據的氣候模式來自不同國家的氣候研究機構,因此模式來源與參數設定不同,皆可能造成模擬結果的差異,氣候模式這個時期本身模擬可能所造成的誤差範圍(約在1℃左右, 圖2左),明顯大於模擬初期(2021-2040)所顯示的各情境溫度差異0.2℃。
圖2 初期2021-2040年與後期2081-2100年全臺溫度變化量的模式誤差範圍
統計降尺度方法:
由於全球氣候模式的原始空間解析度相對粗糙,網格大小約數百公里,對於面積狹小的臺灣,原始可參考的網格資料,無法反映臺灣複雜地貌變化造成的溫度差異(圖3)。透過統計降尺度的過程,提升解析度的同時也進行溫度修正,使資料更符合真實情況(如圖3右)。然而統計降尺度方法眾多且各有優劣,亦是呈現結果之可能不確定來源之一,從最早期的AR4月資料到AR5日資料,以及團隊準備更新的AR6日資料,雖然使用降尺度方法不斷更新,但仍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誤差。目前情境間差異為0.2℃,雖在模式誤差範圍内,但由於呈現結果無法真實反應原有解析度之結果(RCP8.5增溫大於RCP2.6),團隊將持續檢視並改進將降尺度方法所導致的誤差範圍降低,提高資料可信度。
圖3 氣候模式的原始模擬結果與統計降尺度的結果
氣候模式數量:
由於4種情境所參考各機構的氣候模式數量並不相同(RCP2.6有22個模式、RCP4.5有29個、RCP6.0有17個、RCP8.5有33個),氣候模式的數目多寡會影響最後結果,也是造成不同情境溫差參考性有所差別的因素之一,通常較多模式的模擬所計算的統計結果,參考性較高,因此一般會以RCP4.5以及RCP8.5這兩個情境為主。
2. 溫室氣體造成增溫模擬,初期增溫效果幅度不大,越到後期,越能反映出溫室氣體的暖化效果:
4個溫室氣體排放情境的增溫趨勢(圖4),在初期(2021-2040)依序分別是1.02、0.92、0.77、0.9℃,增溫幅度不大且相當接近。然而4個情境的增溫幅度,越到後期差距越大(圖2、4、5),也越能呈現不同排放情境的累積暖化效應,2081-2100時期,4個情境所模擬出來的全臺增溫結果依序分別是1.2、1.85、2.21、3.37℃。
圖4 不同排放情境下不同時期全臺增溫幅度比較
圖5 2081-2100年不同排放情境之溫度改變比較
主要原因是因為模擬的假設是不同排放情境的溫室氣體累積濃度會逐漸擴大差異(圖6),同時大氣的溫度需要一段足夠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平衡,因而不同情境的增溫趨勢將到後期差異愈趨明顯。因此若將時間尺度拉長至2080-2100,由於RCP2.6與RCP8.5兩個情境的溫室氣體濃度已有明顯差異,長期的溫度變化就會反映出RCP8.5情境升溫明顯高於RCP2.6情境(圖2、4、5),顯示溫室氣體累積所導致的長期暖化效果。
圖6 不同排放情境背後所代表的溫室氣體濃度變化(from IPCC AR5)
四、結語
目前短期內增溫趨勢RCP2.6模擬結果高於RCP8.5,與氣候變遷模擬推估均有其不確定性有關,其增溫幅度差異不大,評估仍在相關不確定性範圍內,雖可以忽略其短期差異,但需注意長期暖化所造成的增溫影響。
唯此結果與外界一般認知RCP8.5模擬的增溫趨勢應高於RCP2.6有所差異,科研團隊將持續檢視其原因並精進模擬推估技術,根據取得的新資料與發展的新方法,持續更新資料並公開給外界使用。
五、參考文獻
1. 網格化觀測資料與統計降尺度不確定性分析說明, 2021, TCCIP, https://tccip.ncdr.nat.gov.tw/publish_01_data_document_one.aspx?dd_id=20210609213136
註解:
*1: 此處情境為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所定義出來的4個代表濃度途徑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s),RCP2.6是個暖化減緩的情境;RCP4.5與RCP6.0是屬於穩定的情境;RCP8.5則是個溫室氣體高度排放的情境。
*2: 此處增溫是指不同時期模擬之溫度和歷史基期時段(1986-2005年)溫度的差異
回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