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縣市尺度的快速風險初篩、調適架構與實務參考案例,可作為地方政府因應氣候變遷進行調適規劃與行動之參考
關於『兩階段六構面』請參考下方影片:
界定範疇為界定暴露對象所屬之相關機關(構)、利害關係人及其所在之地理區位,構成特定之空間範疇,亦為進行氣候風險辨識、脆弱度分析及擬訂調適策略時之評估單元。界定範疇需優先確定領域的評估對象,再檢視評估對象過往受到物理衝擊的氣候危害類型及閾值,並應用於確認現況及未來的危害時間及其空間範圍,最後與利害關係人共同建立出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的探討範疇。
應參採最新國內外科學研究機構及政府單位對於氣候變遷科學資訊與知識相關報告及建議,進行調適應用情境設定,並沿用現況風險評估方法,評估未來氣候變遷風險,並整合現況風險評估結果產製比較資訊後,辨識調適差距或指認高風險地區。
現況風險評估應運用歷史氣候觀測相關資訊,以量化、質化或綜合之衝擊評估方法,進行評估對象現況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等評估,並分析評估對象受影響程度或其空間分布情形。
綜整決策應設定欲降低調適差距之目標及候選調適選項,並考慮調適選項有效性、可行性及可能的負面影響後,擬定優先執行之調適選項及推動期程。
推動或執行調適選項除推動期程管理外,並應透過建立量化評估指標或其他適當之方式,監測調適執行成效。
此階段應優先檢視調適選項執行結果是否達到設定的調適差距目標,並應評估調適實施後之潛在正負面影響及調適規劃與執行過程所遭遇的調適障礙,提出未來解決方案後,納入作為接續的風險評估及調適選項之修正作業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