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 / 電子報 / TCCIP 電子報第086期
知識小櫥窗 TCCIP最新消息 氣候變遷新聞 好評推薦
230 點閱   3 位讀者喜歡這篇文章
封面故事

氣候變遷下的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風險與調適策略

王柳臻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生
林子平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

前言

在都市中,戶外工作的勞工族群(又稱戶外工作者)比一般民眾更容易受到高氣溫的影響。高度且密集發展的都市地區,環境多由大量水泥、鋼筋與柏油等低反射率且高蓄熱性的建築材料構成,搭配較低密度的綠色植栽與大量的人工排熱,形成「都市熱島(Urban Heat Island, UHI)」現象,導致都市地區的氣溫高於周邊非都市地區[1]。都市中的建築鋪面與人工材料,先在日間吸收大量的太陽輻射,後於夜間緩慢釋放熱能,都將使都市長時間處於高溫蓄積的狀態,無法有效疏散。

這些熱與高溫,雖然對於生活在都市的大眾造成熱壓力(thermal stress),但多數民眾尚可透過遮蔭與室內空調設施降溫。反觀戶外工作者,如營建業勞工、農林漁牧業者與外送員等,長時間暴露於高氣溫環境及太陽輻射下,其受到熱壓力影響的風險提高,工作效率也將大幅下降[2],更甚因熱不舒適(thermal discomfort)[3][4] 使注意力下降,進一步導致職業災害的發生。此外,這些戶外工作者同時需承受較高的勞動強度與工作負荷,更進一步降低了其能夠耐受熱壓力的生理上限,導致健康風險增加。

我國職業安全衛生法規中的熱指標

在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規中,針對「熱」對勞工所造成的危害,可區分為「高溫」與「高氣溫」兩種類型:

1. 室內勞工使用「綜合溫度熱指數 WBGT

在「高溫」方面,係指從事鍋爐、金屬鍛造熔融、瓷器燒製、蒸氣機房等需靠近特定之單點高溫來源。1974年發布的《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5]規範使用綜合溫度熱指數(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 WBGT)作為指標,明定高溫門檻與相應之工作休息時間比例。但前述所列之高溫作業項目多為室內作業,故在職業安全衛生領域中,WBGT現多作為室內勞工熱危害的判斷依據。

2. 戶外勞工使用「熱指數 Heat Index

在「高氣溫」方面,則是針對戶外作業勞工的熱壓力,以熱指數(Heat index, HI)[6] 作為熱危害的分級標準。我國2019年首次於《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中出現(本指引已於2025年6月更新為《高氣溫作業熱危害預防指引》[7]),為因應全球暖化下異常高溫,對經常性於戶外作業勞工提供具體的熱危害預防與調適建議。而後於2024年起,進一步新增《職業安全衛生法設施規則》第303-1條,明確規範「雇主使勞工從事戶外作業,如遇高氣溫使熱危害風險等級達第四級以上者,應於作業場所設置遮陽設施,並提供風扇、水霧或其他具降低作業環境溫度效果之設備」[8],以確保勞工於戶外高氣溫環境中工作的安全性。倘若雇主未妥善防範高氣溫風險與落實防護措施,致使勞工發生死亡等職業災害,雇主將依《職業安全衛生法》負擔相關刑事責任。

全球暖化將使戶外工作者面臨更大的熱壓力與健康威脅

隨著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持續加劇,極端氣候事件出現的頻率與強度上升,高氣溫環境威脅勞工的健康與安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與國際勞工組織[10](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報告指出,高溫暴露不僅提高熱衰竭、熱中暑等職業災害風險,也可能導致慢性健康問題,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在都市地區,都市熱島效應加劇了溫度上升,將對從事戶外與高工作強度的勞工造成更大的熱壓力衝擊[11]。為深入了解氣候變遷與高氣溫對勞工熱壓力與風險的影響與因應調適策略,本研究將進一步分述如下:

1. 氣候變遷下的勞工熱壓力與高氣溫風險

首先,本研究為國科會「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簡稱TCCIP)透過動力降尺度產製之AR5 HiRAM-WRF全球暖化程度資料[12]做為未來氣候數據的基礎,取於RCP8.5之溫度與相對濕度兩項變數,針對全臺基期、升溫2°C與升溫4°C情境下,分別以二十年為區間,逐時計算七月午間(11:00~15:00)的熱指數數值後,依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高氣溫作業防護資訊網」分級門檻[13],統計熱指數達「第三級:危險」以上等級的發生頻率與分布狀況,如下圖所示:

 

圖一、全球暖化下七月午間熱指數達第三級以上之發生頻率與分布圖

 

基期(1995~2014年)熱指數達第三級以上之頻率僅約10~20%,主要分布於中南部的平原地區,且尚未出現達「第四級:極度危險」之情況;但當升溫達2°C情境(約2034~2053年, HiRAM-WRF RCP8.5)時,熱指數達第三級以上之頻率將大幅上升至20~30%,分布地區擴大至所有非山區處;若氣候持續惡化,升溫至4°C情境(約2073~2092年, HiRAM-WRF RCP8.5)時,熱指數達第三級以上之頻率將再上升至30~70%。以最嚴重的台北盆地中心地區為例,若全球升溫至4°C時,在夏季七月午間將有約70%的時間,熱指數都超出「第三級:危險」的門檻值。

對於長時間在戶外受高溫曝曬的勞工族群,未來高氣溫的發生頻率與強度持續攀升,將是非常嚴重的威脅。這些熱壓力也將增加熱衰竭、熱中暑等職業傷害的發生機率。

2. 近五年夏季期間曾發生過的極端高氣溫

除了氣候變遷下的未來情境模擬,本研究也以中央氣象署過去近五年(2020~2024年)的實測數據,針對主要或較常出現極端高氣溫的八個氣象測站(臺北、三峽、臺中、嘉義、臺南、高雄、大武、金門)[14],統計夏季(5~9月)期間熱指數峰值曾達第三級以上之日數頻率[15],如下圖所示:

 

 

圖二、近五年氣象署測站夏季熱指數峰值曾達第三級以上之日數頻率[15]

註1:三峽測站因地理環境特殊,與周遭其他鄰近氣象站量值差異較大,僅代表該站附近溫度特性[16]
註2:本圖增設「第3.5級(HI >47.5°C)」以作輔助與預警參考。

 

我國現行法規中,針對熱指數危害程度分為「第一級:注意(HI >26.7°C)」、「第二級:格外注意(HI >32.2°C)」、「第三級:危險(HI >40.6°C)」、「第四級:極度危險(HI >54.4°C)」共四個等級[7] [8] [13]。本研究為呈現第三級中偏高、潛在可能升至第四級之日數資料,另於圖二中增設「第3.5級(HI >47.5°C)」的分級,係取第三級與第四級門檻之中點作為閾值,以作輔助與預警參考。

經本研究統計,近五年夏季期間熱指數峰值曾達第三級以上日數頻率,以嘉義測站最高為69.3%,其他如臺北、高雄、大武、金門等測站也都超過50%,意即這些地區的勞工,於近五年夏季期間皆有過半以上的日數,都面臨熱指數達到第三級以上熱壓力的可能性。

若進一步統計熱指數是否曾達「第四級:極度危險(HI >54.4°C)」,於上述八個氣象測站過去五年間,曾出現熱指數達第四級的日次數共計34次。其中,以三峽測站最多共16次[16],臺北測站次之共6次,其他包含:嘉義4次;大武、金門3次;台中、台南1次;高雄0次。由此可發現,因受測站本身所處地理位置、都市化程度、與大氣環境等因素影響,達第三級以上日數頻率與達第四級以上的次數,兩者間無直接相關。例如:過去五年的夏季期間,三峽測站達第四級的出現次數最高,達第三級頻率卻未過半;高雄測站達第三級頻率超過六成,卻未曾出現過熱指數達第四級的狀況。

列舉兩次臺北測站觀測達熱指數第四級之氣象數據,可發現除極端高溫外,在非極端高溫時,若相對濕度較高的情況下,亦可能出現達第四級之熱危害。

(1) 臺北測站2020年6月29日當日最高溫38.9°C、相對濕度58%,熱指數為56.8°C,達熱指數第四級。

(2) 臺北測站2023年7月30日當日最高溫34.1°C、相對濕度96%,熱指數為62.4°C,達熱指數第四級。

 

3. 營建工地環境比氣象署測站更加嚴峻

但勞工於工作場所面臨的真實狀況僅是如此嗎?以長時間於戶外高氣溫下勞動的營建產業為例,施工中的營建工地與中央氣象署所設立的測站環境相比,兩者的差異極大,如下圖所示:

 

圖三、營建工地與氣象署測站環境示意圖

 

本研究於2024年夏季,在嘉義地區一處工地架設溫濕度儀器進行現地實測,並擷取鄰近中央氣象署嘉義測站之氣象數據,對同時段熱指數進行比較與分析。結果顯示,營建工地於午間時段(11:00~15:00)的熱指數平均值,較氣象署測站高出2.5°C[17] 。相關結果詳述如下:

 

 

圖四、營建工地與氣象署測站之熱指數逐時比較表[17]

 

(1) 營建工地的午間熱指數峰值,較氣象署測站高出2.5°C。工地於12:00之實測平均熱指數為47°C;氣象署測站為44.5°C。

(2) 營建工地於日間工作的8小時平均熱指數數值,較氣象署測站高出2.3°C。工地日間8小時平均熱指數為44.7°C;氣象署測站為42.4°C。

由此可見,營建施工現場因大量的鋼筋、水泥、砂土等材料,在長時間的太陽曝曬下易吸收與釋放輻射熱,且環境周圍缺乏植栽與遮蔭設施,使得勞工所面臨的戶外熱壓力程度,將可能比氣象署測站所測得的更加嚴峻。

4. 適當的調適策略與未來法令精進

綜合以上的實測與研究成果,在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戶外勞工所面臨的高氣溫與熱壓力風險將持續升高。因此,雇主與勞工自身採取適當的熱調適策略,顯得尤為重要且必要。而依據可運用的經費與規模不同,高氣溫的因應措施亦可採取不同層級的調整與實施。

根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提出的「控制等級原則(Hierarchy of Controls)」[18] 職業安全風險管理架構,風險的控管應優先從消除危害本身開始,其次再考慮以替代方案、工程或行政管理等方式,最末才依賴個人防護裝備提供保護。此原則受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及多數國家的職業安全系統採用。

以戶外工作者所面臨的高氣溫熱壓力為例,若依控制等級原則規劃降溫調適策略,優先執行順序建議如下:改為夜間施工,或夏季期間減少作業時間(危害消除);預鑄工法、機器手臂等方式,縮短傳統人力暴露於高氣溫的總時長(危害替代);設置遮陽、水霧、風扇等設施改善環境微氣候,或設置實測儀器即時反應現場熱風險等級(工程控制);增加輪班人數次數、提高休息頻率、安排教育訓練等,降低暴露於危害環境的頻率與時間(行政控制);防曬衣帽、透氣或涼感工作服、智慧穿戴設備等(個人防護裝備)。

 

圖五、控制等級原則示意圖

 

結語

依《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目前主要以「熱指數」作為判斷戶外工作者熱危害等級的指標,熱指數係根據空氣溫度與相對濕度兩項氣象變數計算,透過簡易查表即可快速獲得熱危害的等級資訊,易於理解及推廣。然而,若能將太陽輻射熱對人體造成的熱壓力影響程度納入考量,可更準確評估戶外工作者所受到的熱危害風險。

有鑑於此,本計畫熱島領域也將針對人體因太陽曝曬所需承受的輻射熱進一步深入研究,發展熱指數的等效轉換與修正模式,以求能夠量化遮蔭設施帶來的熱環境改善效果。

 

延伸閱讀

 

才升溫2?你可能也不太了解的2個問題:

「氣候任性.臺灣韌性高溫篇」特展

林莉純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前言

今(2025)年國科會「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簡稱TCCIP)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團隊策辦了「氣候任性.臺灣韌性—高溫篇」特展,期待從科學的角度帶領觀眾認識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展示內容涵括三個面向,「與氣候共存」、「高溫的衝擊:從全球到臺灣」、臺灣各地因應都市熱島效應以及畜牧業面對高溫所提出的「調適與策略」。展覽中以世界地圖(圖1)呈現標示出世界各地因為氣候變遷不斷發生高溫事件,其中也有今年1月在美國加州發生規模大且難以控制,受到全世界關注的野火事件,引起現場觀眾的共鳴。

 

圖1 、「高溫的影響:從全球到臺灣」展示單元

 

博物館的民眾似乎可以感受到高溫對生活、對地球的影響。從展示期間進行的觀眾調查可以發現:85%觀眾認為,暖化情境下的未來「臺灣平地高溫超過36℃的天數」會愈來愈多,84%觀眾認為如果「臺灣平地氣溫常常高達36℃」的後果是嚴重的。但,又存在氣候變遷是真是假的疑問。一對40多歲的夫妻帶著小孩在參觀「氣候任性 • 臺灣韌性—高溫篇」特展時,表述了各自的觀點與經驗。

 

                                                       先生說:(美國總統)川普說氣候變遷是騙局咧!

                                                       太太說:我自己是感覺天氣比起小時候還熱,而且差很多。

 

這次的高溫主題特展,就以臺灣在地化的氣候資料為基礎,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未來我們可能要面對的高溫環境,以及臺灣因應氣候條件改變所發展出來的調適策略,一起學習與極端天氣共存的方法,防患於未然。

 

一、觀眾說:只上升2℃,這麼少!?

來自觀眾於互動單元「賣你一個未來」的答題遊戲,有33%的人答錯的題目。如果未來無法大幅減少全球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的幅度與工業革命時期相比,將在21世紀末超過幾℃?(A)2℃-4℃(B)15℃-20℃。當他們知道正確答案是2℃-4℃後說:「只有上升2度到4度這麼少喔!」。

臺灣一天的溫度,高低溫可能差到5-6℃,冬天的日夜溫差可能更大,這都比2℃大出很多不是嗎?這2℃是全球平均溫度,是高緯度的極地低溫和低緯度的高溫所平均起來的,若是全球平均溫上升了,表示原本高溫的地方更高溫,或低溫的地方不再低溫;高低溫的變化受氣流方向、位置等影響,暖化的現象並不是均勻的,使得受影響之處難以預料。當全球平均溫度上升1℃,造成海平面上升一點點,就能造成低海拔國家的國土損失[1]。例如:全球最低海拔的國家,馬爾地夫,若以目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估計2050年全國可能就有80%的國土被淹沒[2]

2℃少嗎?看數字或許少,但對地球系統的改變,卻可能造成很大的衝擊。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觀眾覺得2℃少呢?原因可能有許多。從圖2可以知道觀眾對高溫的現象與高溫的影響,相對認知較少,可能是不知道2℃指的是全球平均溫度;即使知道,可能不知道2℃會有什麼重大的影響。其他可能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數字小、沒有對照組、沒有切身體驗的感受。根據環境部2024年的調查[3],成人比起學生之所以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度及感受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成年人的生命歷程中,對於氣候變遷有較為切身的經驗可以比較對照。這個調查結果,從那對40多歲夫妻觀眾的對話紀錄中,得到質性的驗證:太太認為她自己感覺天氣比起小時候還熱,而且差很多!

 

圖2 、觀眾對高溫的認知的正確率

 

二、觀眾問:這個2℃,何時會發生?

計畫團隊多次接待來賓,其中2次,在策展人解說「沸騰地球中的升溫地瓜」單元(圖3)時,來賓會問:臺灣升溫2℃,是什麼時候會發生?沒有說是哪一年嗎?由於展示圖板使用的GWLs(Global Warming Level, GWLs),是對應全球升溫而臺灣升溫的推估,因此若要解釋「發生年」的問題,應參考「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指標。於是由TCCIP計畫團隊的災防科技中心成員提供解釋,讓現場解說同仁得以回應提出相同問題的觀眾。

 

圖3 、臺灣相應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變化之平均溫變化量與年高溫(36℃)日數變化量

 

(一)TCCIP數據看臺灣的高溫推估

臺灣科學家使用IPCC AR6的數據,加上氣溫觀測等在地化資料進行推估,臺灣未來氣溫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圖5)。當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變化,相較工業革命前上升1.5℃、2℃、3℃、4℃時,臺灣的平均氣溫會相比1995-2014年上升0.6℃、1.1℃、1.9℃、2.7℃。在這樣的增溫情況下,臺灣的年高溫日數也會相應增加5天、11天、28天、55天;同時可看到各地增溫日數的多寡。然而,觀眾常問:哪一年全球會增加到4℃?臺灣什麼時候會增加2.7℃?,這表示觀眾很想知道年份。

這裡呈現的是全球暖化程度(Global Warming Level, GWLs),相應臺灣年均溫的變化;也就是全球升高多少,臺灣會升高多少。但若想問,前面說的全球升溫2℃、4℃,或臺灣升溫1.1℃、2.7℃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呢?答案是,可能提早也可能延後。怎麼說呢?因為這取決於許多因素,如科技發明、經濟發展、還要看世界公民的氣候行動…等,若是大家都做得好,全球升溫2℃,就會比較晚出現,臺灣升溫1.1℃當然就會延後,反之亦然。而所謂「做得好」與「做得不好」,科學模擬時就以SSP來表示,它是將溫室氣體變化加入「社會經濟」因素,提出數種排放情境對應社會經濟發展路線的排列組合。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了溫室氣體排放量,而進一步影響了溫度上升的速度和程度,所以大家「做得好」的情形多,就有機會減緩升溫的情勢。

博物館的觀眾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還是想問出個時間來!那我們就把GWLs和SSP結合起來看,若是SSP2-4.5這樣的中度排放路徑的話,GWL 2℃則最早可能發生於2041-2060之間。根據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引用IPCC AR6的全球平均溫度相對於工業革命前的變化(表1),無論哪一個路徑,GWL 1.5℃最早可能發生於2021-2024年之間,若是SSP2-4.5這樣的中度排放路徑的話,GWL 2℃最早可能發生於2041-2060之間,若是減碳失敗,情境為SSP5-8.5的話,GWL4℃最早可能於2081-2100年之間發生。

表1  全球平均溫度相對於1850至1900年的變化(單位:℃,資料來源: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5],2024)

說明1:GWLs (Global Warming Level):全球暖化程度,是以工業革命前(1850-1900) 為基準評估全球年均溫上升的幅度。

說明2:SSP表示「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為社會經濟情境與氣候情境共同交織成的新情境框架,以全球或區域性的社會與經濟發展程度做為區分,不同SSP主要差異來自對全球人口增長、受教育機會、城市化、經濟增長、資源可用性、技術發展和需求驅動因素的不同假設。各種SSP設定均隱含著減緩氣候變遷衝擊,與調適行動的社會經濟挑戰。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用於未來氣候變遷情境設定的評估方法。

 

(二)1900-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

圖4是「相對1850-1900年(工業革命前)的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量」的趨勢圖,因為展示的需要,以變化量的最大負值(-0.27℃,1862年相對工業革命前的全球均溫低了0.27℃)為平移值,將所有的變化量平移至無負值,目的在表現增溫的趨勢。例如:1904年全球平均溫度相對於工業革命是-0.06℃,在平移0.27℃後,為0.21;1850至2020年都這麼做後取1900-2020年的變化量,做成圖1下方的長條圖,讓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1900-2020年全球均溫明顯的上升趨勢。

 

圖4  、全球平均溫度相對1850-1900(工業革命前)變化量趨勢圖

(原始數據出自 IPCC AR6 WG1 Figure 2.11 in IPCC, 2021

 

(三)各地高溫野火事件

在亞洲、歐洲、美洲等各地都有高溫事件發生,例如南韓的雞鴨因為太熱而死亡;印度東部的柏油路因高溫而融化;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在雪季,無雪可滑;而在希臘雅典郊區、島嶼乾旱又伴隨著高溫,以致野火發生,造成數萬人緊急撤離;在加拿大也有數千起的森林野火,燒毀幾千萬公項的土地。正值展覽策劃的同時,加州野火正燒得正烈,範園擴大,加上許多置產富豪、明星的房產燒毀,更引起許多國際媒體每日一報,全球關注。策展團隊也注意到了,因此把加州野火事件,在這張世界地圖上標記出來(圖5),期能引起觀眾注意。果真如此!然而,展覽結束了,觀眾聽完導覽離開了,加州野火呢?燒了近一個月,才獲得控制,燒掉1萬5163公頃的面積[4](依據國際棒球總會(WBSC)及國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的標準,一個成人職業棒球場面積為1.4~1.7公項

 

圖5 、標記各地高溫與野火事件的世界地圖

 

從前述與現場觀眾互動及觀察,發現有些觀眾對於全球均溫上升2℃的認知或體會不夠,有些是接受上升2℃為一個可能發生的情況,而關心何時會到來。這從幾個角度來看都是好處,對眾觀眾而言,他們在展覽中認識了升溫2℃,也得到他們所關心的「何時到來」;對策展團隊而言,在認知與體會不夠的部分,是未來展示焦點與手法要著重的方向;對計畫團隊而言,得知觀眾想知道的內容,可於數據資料面多些方向思考與產製。

全球暖化進行式,抗熱分享不停止

觀眾的聲音不只這些!觀眾在宣誓牆上所留下的抗熱小妙招,在本計畫以環景技術將實體展示數位化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氣候任性.臺灣韌性—高溫篇」特展環景網站(站一站二),將所有實體空間中的展示內容、互動體驗、甚至答題小禮,都一一地轉化為數位形式,並新增中英雙語語音導覽(圖6),提供給世界任何角落的觀眾。上網逛展另有3大看點:1、心理測驗遊戲,看您的抗熱行為和哪個動物最接近;2、獲得抗熱處方箋;3、玩一次「賣你一個未來」的自動販賣機(圖7),分享抗暖妙招,獲得DIY相框小卡。歡迎上網「走進展場」看展以及參與實體展中的互動。

 

圖6 、環景網站:中英文雙語語音導覽

 

圖7 、環景網站:互動單元—「賣你一個未來」自動販賣機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主題一  返回文章

[1] Oke, T.R. 1982:The energetic basis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Q.J.R. Meteorol. Soc., 108: 1-24. https://doi.org/10.1002/qj.49710845502

[2] Kjellstrom, T., Holmer, I., & Lemke, B. 2009Workplace heat stress,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 an increasing challenge for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during climate change. Global health action, 2, 10.3402/gha.v2i0.2047. https://doi.org/10.3402/gha.v2i0.2047

[3] Lin, T.P.*, Matzarakis, A. 2008Tourism climate and thermal comfort in Sun Moon Lake,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52: 281-290. https://doi.org/10.1007/s00484-007-0122-7

[4] 許晃雄、王俊寓、王柳臻、吳威德、李欣輯、李思瑩、李時雨、林子平、林靜君、侯清賢、凃柏安、施意敏、洪若雅、洪景山、紀佳法、張雅惠、陳正達、陳永明、陳保中、陳昭安、陳家琦、曾品涵、童裕翔、黃文亭、楊曜旭、劉曉薇、歐姿辰、蔡至恒、盧韻存、駱世豪、謝章生、闕帝旺與羅資婷,2024:暖化趨勢下的臺灣極端高溫與衝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https://tccip.ncdr.nat.gov.tw/km_publish_one.aspx?bid=20240714155450

[5] 高溫作業勞工作息時間標準2014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60007&kw=%e9%ab%98%e6%ba%ab%e4%bd%9c%e6%a5%ad%e5%8b%9e%e5%b7%a5%e4%bd%9c%e6%81%af%e6%99%82%e9%96%93%e6%a8%99%e6%ba%96

[6] Steadman, R. G. . 1979The Assessment of Sultriness. Part I: A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Based on Human Physiology and Clothing Science.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18(7), 861-873. https://doi.org/10.1175/1520-0450(1979)018<0861:TAOSPI>2.0.CO;2

[7]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2025高氣溫作業熱危害預防指引。https://www.osha.gov.tw/48110/48713/48735/60221/

[8] 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 2024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60009&kw=%e8%81%b7%e6%a5%ad%e5%ae%89%e5%85%a8%e8%a1%9b%e7%94%9f

[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Protecting health from climate change: Connecting science, policy and peopl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98880

[10]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19Working on a warmer planet: The impact of heat stress on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decent work.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https://www.ilo.org/global/publications/books/WCMS_711919/lang--en/index.htm

[11] 衛生福利部與國民健康署, 2021熱傷害的種類,有什麼症狀?。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7&pid=10747

[12] 簡毓瑭、林士堯, 2021AR5動力降尺度溫度資料生產履歷(4.0版)。https://tccip.ncdr.nat.gov.tw/publish_01_data_profile_one.aspx?dp_id=20200117105849

[13]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2017高氣溫作業防護資訊網-熱危害風險等級查詢計算。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heat1.aspx

[14]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n.d.),CODiS氣候觀測資料查詢服務。https://codis.cwa.gov.tw/

[15] TCCIP第四期計畫第三年度成果報告, 2025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

[16]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n.d.),前100名溫度資料。https://www.cwa.gov.tw/V8/C/W/OBS_Top100.html

[17] 嚴婷, 2025營建工地勞工戶外熱壓力衝擊與調適策略。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18]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2024bout Hierarchy of Control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https://www.cdc.gov/niosh/hierarchy-of-controls/about/index.html

[19] 林子平, 2024溫度的正義:全球沸騰時代該如何消弭升溫所造成的各種不公?,商周出版。

主題二  返回主題

[1] 鄭明典,2023:氣象專家鄭明典的氣候變遷關鍵字:熱浪的定義是什麼?聖嬰現象由來和「耶穌」有關?均溫上升1.5°C地球會怎樣?,少年報導者。檢自:https://kids.twreporter.org/article/ming-dean-cheng-climate-change

[2] 游絨絨,2022,從氣候難民變身為氣候創新者,他們能成功嗎?馬爾地夫將打造容納2萬國民的漂浮城市!,公民橘報。檢自:https://buzzorange.com/citiorange/2022/10/21/maldives-floating-city/

[3] 陳嘉怡,2024:環境部調查:學生氣候變遷認知較成人低 籲加速氣候教育主流化,自由時報。檢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582253

[4] 張正芊,2025:洛杉磯斷崖大火和伊頓大火延燒近1個月 終獲完全控制,中央社。檢自: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2010134.aspx

[5] 許晃雄、王嘉琪、李時雨、曹俊和、梁禹喬、郭怡君、陳昭安、陳英婷、曾于恒、曾琬鈴、黃偌栩、蔡宜君、賴昭成、駱世豪,2024:全球與東亞氣候變遷,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p23-94。臺北: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環境部。


好評推薦
知識小櫥窗
Q : 什麼是熱壓力(thermal stress)?

熱壓力(thermal stress)係指當環境中的熱負荷超過人體的散熱能力,所造成的生理負擔與健康風險。以營建業的勞工為例,長時間暴露於戶外高氣溫與太陽輻射下,加上重度工作會增加體內熱量的蓄積,將使勞工體內的熱壓力升高,身體會出現加快微血管擴張及流汗等熱應變(thermal strain)。但當勞工以漸進式的方式,逐步且適當的增加在高溫環境下的作業時間,身體亦會慢慢提升對高溫的熱適應(thermal adaptation)程度。反之,若勞工身體無法適應這樣強度的高溫作業,則可能進一步導致熱疾病的發生,如熱痙攣、熱衰竭與熱中暑等[19]

Q : 若雇主未依《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保護戶外工作者,致使勞工因為高氣溫而發生熱中暑等職業災害,那雇主將需負擔哪些法律責任呢?

當雇主未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第1項第八款之規定,採取必要措施防止高溫所引起之危害,致使勞工發生死亡災害時,依同法第37條第2項第1款規定,若構成死亡災害發生,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40條,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Q : 什麼是野火?

野火是任何無計畫且不受控制的植被火災。引發野火原因來自大自然(如雷擊),也可能是人類活動。燃料來源有許多,如森林、草原、灌木叢或農田、牧場、荒野等(FAO, 2024)。野火發生的條件和一般火災一樣,要符合燃燒的基本原理,可燃物、氧氣、火源(溫度);但所謂野火是專指可燃物是乾燥的植被為主。野火發生的原因,可能自然(常見的是雷擊)或人為(電線走火、用火不慎、丟菸蒂、垃圾、蓄意縱火、燒燒金紙等)。對地球來說,野火是自然現象,不全然是缺點,但過於極端仍會影響生態平衡;其優點是:防止病蟲害發生、燃燒灰燼成為新生植物的養分、燃燒後陽光易進入森林深處,促進種子生長等。

然而,氣候變遷是森林野火驅動因素之一。全球暖化可能使森林大火更容易發生或變得嚴重。原因是氣候變遷造成的降雨與高溫的常態被破壞;過於乾燥或不降雨日子變長,樹木乾枯數量多,一點點火苗就容易引起大火;也可能降雨豐沛使得草木生長快速茂盛,次年的乾燥,成就了更大規模的可燃植被,有了大火更多的可燃物,加上強風吹助長火勢並蔓延不止。

Q : 什麼是氣候驟變(climate whiplash)?

特性相反的極端事件之間快速交替的現象,稱為氣候驟變。例如雨水豐沛的天氣滋長了大量植被,後來天氣乾燥使得所有植被乾枯,大量乾燥植被成為極易燃燒的野火燃料,此時只要有一點火源加上風就能引發燎原大火。這樣極端降雨、又極端乾旱的事件快速交互作用下,對人類與自然生態產生極大的衝擊。

TCCIP最新消息
【資料更新】AR6 1km統計降尺度資料 新增月資料 雲端下載

本計畫於 8/5 發表了AR6 1km 統計降尺度日資料之後,已著手準備AR6 1km 統計降尺度月資料,並於本月完成資料的產製、轉換、檢驗與上雲端。為方便大家下載使用,我們另外開發了AR6 1km 統計降尺度月資料雲端下載工具,直接提供給已經申請日資料的使用者使用。也歡迎有月資料需求的人,跟我們提出申請。此次更新內容請見 ◆ 連結 

【工具上架】CSV轉Shapefile工具上架

為了方便使用者能夠快速將TCCIP的網格資料,轉換成為地理圖資檔案格式-Shapefile,TCCIP利用Python程式,製作了一支【CSV轉Shapefile工具】,可以批次轉換數個TCCIP的網格資料csv檔案為Shapefile格式,方便習慣直接使用Shapefile的使用者,可以更加快速進行分析。  無論是1km或是5km網格的資料,只要符合TCCIP的CSV檔案格式規範,皆可透過此工具進行批次格式轉換,並附帶png格式圖檔的輸出,以利快速檢視資料之空間型態。詳細內容請見 連結 

【電子書上架】2025臺灣氣候變遷分析系列報告:暖化趨勢下的臺灣劇烈降雨與衝擊

暖化趨勢下劇烈降雨事件增強且發生更為頻繁,本報告以文史紀錄、長期測站觀測資料、TCCIP網格化觀測資料呈現臺灣劇烈降雨的氣候時空特性、長期變化與事件大尺度環流特徵;利用TCCIP計畫產製之統計降尺度極端降雨指標分析與動力降尺度颱風事件結果探討臺灣極端降雨強度、頻率與總雨量未來推估;並以新店溪上游的坡地衝擊、鹽水溪不同淹水指標分析,以及宜蘭地區淹水對農產業衝擊為例,說明氣候變遷下的劇烈降雨改變所導致的災害衝擊,及其在減災調適上之可能應用與討論。點閱 ◆ 專書 

氣候變遷新聞
知名科學期刊Nature系列下Nature Climate Change最新文章指出,透過分析美國2004至2019年的家戶層級消費資料,發現氣溫升高會明顯增加美國人每日糖攝取量,尤其氣溫介於攝氏12至30度時,每升高1度,平均每人每日糖分會增加約0.7公克,且主要是透過含糖飲料和冷凍甜點攝取進人體......
< 詳細閱讀 >
我要訂閱電子報
回上頁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10,347,673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