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模擬的歷史資料與觀測資料並不相同
模式的歷史基期不同於測站觀測數據,是使用過去歷史相似的條件模擬的假想過去,且降尺度的過程使用網格化觀測資料進行校正,因此歷史基期主要呈現過去的變化趨勢,並不建議直接當成觀測數據使用,建議搭配同一個模式的未來推估資料評估未來的變化率。
2. 氣候與天氣討論的時間尺度不同
在資料使用上即使模式歷史模擬資料有各個年份標註,但是必須注意其與實際觀測資料並不相同,模式的設計是針對長期的氣候進行模擬,並不能以單日天氣的角度進行解釋,僅能就某段氣候時期(至少20年)的統計特性加以比較。
3. 時空解析度與訊噪比的關聯
模式資料降尺度的時空解析度增加時,往往會使變異量加大(也就是雜訊震幅增加),相對的氣候變遷的訊號就顯得不那麼強,或是在未來推估變動較小的氣候時段 (如:近未來2021-2040) 與情境(如:RCP2.6) 時,會出現訊噪比值較小 (即雜訊震幅接近或大於暖化趨勢),在應用上必須了解其侷限。
4. 不建議直接使用絕對數值
統計降尺度資料有經過網格化觀測資料之偏差校正,可直接應用於各領域,但不建議當作測站資料使用。因網格化觀測資料是面平均資料,整體低估於測站資料,而統計降尺度資料又是據此進行降尺度,故網格資料相對於測站資料會低估,尤其是降雨量的部份。建議使用同樣模式的歷史資料與推估資料進行變化率的計算,並使用多個模式的變化率 (平均、眾數或使用盒鬚圖呈現) 來討論氣候變遷下的衝擊,若有使用絕對數值的需求,建議先使用模式歷史資料計算指標並與現行使用的指標進行比較,確認偏差的程度是否在研究的可接受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