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目標
- 臺灣因水源不足、灌溉系統不完善及其他用水(如工業和民生用水)競爭下,導致缺水的情況越來越頻繁。
- 又2014年底至2015年臺灣發生乾旱,導致全臺農地實際停灌面積達3.1萬公頃。
- 一般傳統水稻田間栽培幾乎在生育期間皆維持5公分淹水的續灌方式。在氣候變遷下影響水資源供給的情況下,有效控管水資源成為臺灣重視的問題。
採取的改善作為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於2009年著手推動「強化水稻用水栽培體系 (SRI) 可行性評估及其對水資源之影響計畫」,以提升稻作栽培的水資源利用,並推行農民友善環境耕作方式。
SRI重要的因素為水分控制,以最少的水量再配合早植與寬敞的間距進行水稻田的栽培管理,強調多曬田、多中耕、多有機質、少苗、少藥、少水、少化肥的「三多四少友善農法」。藉由國內外所蒐集相關資料的數據與分析,歸納適合臺灣氣候變遷環境下的用水管理、質與量並重的稻作體系、合理化的灌溉營運成本等要素,再依據氣象分區分別於北部、中部及南部進行SRI原則之栽培管理,觀測試驗地點如下:
- 苗栗苑裡:99年二期作起在約1公頃的有機鴨稻田,實施有機 SRI原則連續5個期作。
- 臺南後壁:100年在白河水庫灌區約0.8公頃兩期作的慣行農法試驗田,實施基本SRI原則連續4個期作。
- 雲林莿桐:101年在濁水溪集集攔河堰灌區約0.6公頃的兩期作慣行農法水田,實施SRI原則。
- 臺北關渡:103-104年之旱災後,台大退休教授甘俊二和七星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於關渡平原試驗SRI水稻栽培的省水技術。
- 臺東關山: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王裕民領導的節水研究室亦於台東關山的一塊貧瘠農地上進行SRI的水稻栽培試驗(下圖)。
圖 臺東關山SRI水稻栽培試驗田。土木系主任王裕民(右)、屏科大校長戴昌賢(左)(圖片來源:參考網址4)
成效
- 透過每次曬田2-3天後給水3公分的間接性灌溉,讓田地曬到陽光,甚至容許田地曬到龜裂,使水稻日益適應乾硬的田地,迫使根系長度增加,使水稻根系強壯,可耐風災考驗。
- 曬田相對減少灌溉用水量,較傳統灌溉減少約25%的用水量,SRI使缺水的臺灣一期稻,在水資源調度上能更有彈性。
- 藉由曬田可增加土壤通氣性,有助於根系吸收,因始在SRI田區可減少施肥的次數。
- 調整慣行農法8-10株的水稻秧苗,改以3-5株的插秧方式,除減少苗數與其插秧成本外,在同樣的種植面積下,個別植株可獲得更多養分,有助於提高分糵能力,進而提升產量。以臺東關山之試驗地點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王裕明表示:「就平均產量而言,傳統種植方式的農收為1萬斤,而使用SRI之種植方式可收成1萬3000斤,原因就是分糵能力的提高,所以種植植株雖較少,產量卻比傳統方式高。」
名詞解釋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使用有效的評估工具來了解氣候變遷對各個領域的中長期衝擊,並提出相對應的調適策略與行動,以減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案例類型:
結構和物理性選項- 工程技術或是現有構造物的強化、綜合技術研發
社會性選項- 社區災害知識的學習與交流、警戒資訊的研發與運用
制度性選項- 經濟、政策與法律層面的制度建立
參考文獻
蔡明華(2015)。臺灣推展節水與友善環境之稻作強化栽培體系策略。http://www.hydraulic.org.tw/new/upfile/post/01_09。
參考網址
- 農田水利處。強化水稻用水栽培體系可行性評估及其對水資源之影響計畫執行成果---苗栗苑裡、雲林莿桐、台南後壁https://www.coa.gov.tw/ws.php?id=2447692。
- 台灣強化稻作栽培體系。http://taiwansri.blogspot.com/。
- 上下游。減水3成「根」強壯 關渡SRI種稻試驗 為氣候變遷找出路。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3152/。
- 上下游。顛覆傳統種稻!王裕民團隊研究十年,水稻「三多四少」可節水3成,產量卻上升。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3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