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目標
農委會自102年起推動休耕地活化計畫來維護國內糧食安全。為更有效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由農糧署及各農業改良場單位規劃適合各區域轉作之雜糧作物,以硬質玉米為近年農委會推廣之重要作物,且為配合耕作制度,臺灣秋作栽培的硬質玉米容易在栽培期間受颱風所帶來的雨量或寒害低溫之影響。
採取的改善作為
透過105年由臺南農改場選育之新品系臺南29號硬質玉米(該品系已於106年登記品種),從播種、中耕培土至採收皆可以機械化,節省栽培過程的人工及時間;另外,硬質玉米臺南29號(圖1)屬於中早熟型,可接續一期作種植水稻的時間,再結合水旱田輪作制度,可以改良土壤、減少雜草和病蟲害,提升農民種植意願與收益。
圖 臺南29號田間植株概況(上)、果穗比例(下)(圖片來源:參考網址)
成效
臺南區農改場於雲嘉南地區推廣硬質玉米臺南29號之雜糧技術服務,並於試驗農田進行試種觀摩會:
- 嘉義縣義竹鄉:於104年9月15日播種,50日後達開花期,栽培過程雖受多雨天氣影響,但134日籽粒水分含量可降至29%,約可提早4~6週採收;雖9月底遭杜鵑颱風危害,但受損輕微,隔年1月經寒流過境之植株達黃熟期仍無倒伏,兩區試驗田產量分別為8,040及6,940公斤/公頃,相較同期臺農1號高。
- 雲林縣北港鎮:於104年9月17日播種,126日籽粒水分含量可降至34%,基肥以每0.1公頃施用1包台肥1號複合肥料外,只在開花吐絲期及乳熟期各施一次追肥,為每0.1公頃施用1包硫酸銨,且全生長期灌溉3次,其產量較同期臺農1號增產10~20%。(105年2月2日新選育之臺南29號硬質玉米試種觀摩會)
- 雲林縣臺西鄉:代耕業者於104年9月27日播種,基肥以每0.1公頃施用1.5包台肥1號複合肥料;每0.1公頃施用1包台肥1號複合肥料進行追肥,全生長期灌溉2次。表示透過機械化栽培節省人力及時間,肥料及農藥成本亦遠低於水稻,栽培管理便利。(105年2月2日新選育之臺南29號硬質玉米試種觀摩會)
- 臺南市後壁區及鹽水區:分別於104年10月16日及104年10月25日播種,53日後達開花期,132日籽粒水分含量可降至34%;105年1月22及23日經超級寒流與東北季風吹襲,葉片僅受輕微損傷且生育期間未發生鏽病及抗倒伏性佳,產量較臺農1號與明豐3號增產13%與22%。(105年3月17日及22日新選育之臺南29號硬質玉米試種觀摩會)
名詞解釋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使用有效的評估工具來了解氣候變遷對各個領域的中長期衝擊,並提出相對應的調適策略與行動,以減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案例類型:
結構和物理性選項- 工程技術或是現有構造物的強化、綜合技術研發
社會性選項- 社區災害知識的學習與交流、警戒資訊的研發與運用
制度性選項- 經濟、政策與法律層面的制度建立
參考網址
https://www.tndais.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news&id=1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