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目標
印度與巴基斯坦地區的稻-麥栽種制度的生產力出現停滯,使小麥產量減少。有科學家發現小麥產量減少與播種延遲有關,以印度-恆河平原東部為例,因抽水成本高、勞力短缺,且不確定降雨因素,使第一期水稻應於7月開始移植,但通常延後至8月才完成,在水稻晚收穫與慣行小麥播種的整地作業下,更使小麥播種延後10至15天,造成第二期小麥錯過最佳的播種時期,而使小麥因生長過程受低溫影響,估計每延遲一週會減少94公斤/公頃的產量。
此外,尼泊爾地區的小麥耕作是因頻繁使用高速曳引機進行整地(high-speed rotavator tillage),導致土壤結構的破壞,造成農民每季每公頃損失284-309公斤的小麥,平均約93-101美元的收益。
採取的改善作為
巴基斯坦研究團隊在Haryana地區透過零整地(zero-till)栽培的方式(圖1),縮短小麥播種之作業時間,並保留上期水稻的殘枝來提高土地的適應性。
圖1 零整地播種之田間操作(圖片來源:參考網址2)
成效
零整地栽培方式適用於人力短缺且兩種間隔很短的作物。相較於常規耕作,零整地播種因透過鑽頭直接播下小麥種子,不僅能提早完成小麥播種作業,栽培過程小麥有較佳的植株表現,由於田地保留稻稈作為表面敷蓋,能使土壤能有較佳的保水性,因此可以節省約50-70美元/公頃水量成本,且能增加6-10 %的小麥產量;節省52美元/公頃的整地成本,更能增加農民平均淨收入(圖2)。另外,當小麥平均提早24天播種,能有效減少30%的雜草。綜合上述, Haryana地區的研究人員與農民針對稻-麥制度下採用零整地小麥播種栽培技術進行分析(圖3)。
圖2 印度Haryana地區零整地與慣行耕作制度下小麥種植淨收入比較(美元/公頃)(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圖3 Haryana地區的研究人員與農民對稻-麥制度下採用零整地小麥播種栽培分析(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名詞解釋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使用有效的評估工具來了解氣候變遷對各個領域的中長期衝擊,並提出相對應的調適策略與行動,以減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案例類型:
結構和物理性選項- 工程技術或是現有構造物的強化、綜合技術研發
社會性選項- 社區災害知識的學習與交流、警戒資訊的研發與運用
制度性選項- 經濟、政策與法律層面的制度建立
參考文獻
- Harrington, L.W. & Hobbs, P.R. (2009). The Rice-Wheat Consortium and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 history. In Ladha, J.K., Yadvinder-Singh, Erenstein, O., & Hardy, B., Integrated crop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rice-wheat system of South Asia.(pp.3-67.). Location: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 Aggarwal, P.K., Talukdar, K.K. & Mall, R.K. (2000). Potential yields of rice–wheat system in the Indo-Gangetic Plains of India.
- Paudel, G.P., Krishna, V.V., & McDonald, A.J. (2019). Apparent Gains, Hidden Costs: examining adoption drivers, yield, and profitability outcomes of rotavator tillage in wheat systems in Nepal.
- Save and Grow in practice maize-rice-wheat. A guide to sustainable cereal production. (2016).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p.21.
參考網址
- Zero tillage in Wheat. https://www.slideshare.net/AnkushSingh48/zero-tillage-in-wheat.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4_lk6PGr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