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目標
氣候變遷造成的全球暖化使越南成為高氣候風險的國家之一,尤其越南中部靠近沿海,該地區主要種植的水稻受海平面上升影響,以中越的河靜省錦川縣(Cam My commune)為例(圖1),該地區海岸線低、有茂密的森林區,及高度依賴農業生產,然因地理位置經常受熱帶季風影響,每年9至10月會有強降雨發生而造成淹水,以10月的淹水情況最為嚴重,其降雨量高達2200毫米(圖2),而在12月至隔年7月為乾季,通常會發生乾旱。這類型的氣候事件嚴重影響該地區水稻生產,水稻為避免淹水僅能種兩季,從11月到4月以及5月到8月,休耕8月到10月以避免淹水季節(圖3),相較於越南南部湄公河地區儘管在雨季也能種植,因此水稻可收穫三次。更在2008年,因冬季延長(冬季天數多38天)與兩次淹水事件,使作物總產量降低36%(圖3)。
圖1 越南錦川縣(Cam My)之位置圖(左)與越南地區氣候危害指數(右)(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圖2 1965-2008年越南錦川縣(Cam My)之月平均降雨量與溫度(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圖3 越南錦川縣(Cam My)栽培曆與歷年災害事件發生時間(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採取的改善作為
相較於農作物,種植樹木更能適應氣候的變異性,因具發育良好樹冠層的複合農林耕作制度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環境的復原力,緩解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溫度變化與乾旱的情形。因此越南中部發展農業與林業混作的多功能農林耕作制度 (multipurpose agroforestry systems) 。
成效
以越南河靜省錦川縣的兩個村莊-村莊4 (villages 4) 與村莊8 (villages 8) 為例,這兩個村莊利用其地理優勢,發展家庭花園和森林花園(圖四)不同的農林混作耕作制度,減輕氣候對水稻與穀類作物危害所造成的損失。家庭花園 (home garden) 是指在住家附近種植穀類、樹木、蔬菜和飼養動物等,以不同物種組成之耕作型態;而森林花園(forest gardens)的耕作制度是指進入森林的土地中,種植生長快速的木材樹木、果樹、工業樹種 (industrial trees) 、穀類作物和蔬菜等以維持食物來源與收入。
由於村莊4有較多的森林土地和灌溉用水,因此該村莊的農民當遭遇極端氣候事件危害時會進入森林耕作;另外,相較於村莊4,村莊8則更接近市場和主要運輸道路,因此當地則是透過在家附近飼養牲畜、種植水稻、蔬菜和樹木或進行飼料作物、肥料及農藥的交易方式取代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民經濟的危害。而這兩個村莊,100%的家庭擁有平均663平方公尺的家庭花園,大約有一半的土地面積是種植水稻,而另一半則是種植其他作物,其中村莊4有87%的人有森林花園,平均面積為1280平方公尺(圖5a)。無論家庭花園或森林花園,農林混合耕作制度提供許多優勢,如在水稻無法收成時,可以從蔬果銷售產品中獲得的收益,雖然水稻收成後的收入高於家庭花園的收入(每公頃622萬至6000萬越盾),為每公頃3000萬至3800萬越盾,但水稻單位面積的生產與勞力成本投入卻較家庭花園高(圖5b)。
此外,在森林花園中,農民發現將茶樹、金合歡、桉樹和傑克果等種植於該地區的惡劣氣候條件下(寒冷與乾旱)有較好的適應能力(圖6),尤其種植茶樹還可以透過銷售茶葉增加農民全年的收入,因此村莊4和村莊8的農民分別有71%和61%比例的家庭種植茶樹以適應寒冷的環境。
圖4 越南錦川縣(Cam My)村莊4與村莊8之GIS資源分析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圖5 每農戶平均使用土地面積(a)每土地平均收入(b)三種具價值土地類型的平均收入分析(本文獻VND 20,000約等於USD 1)(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圖6 不同樹種於5種環境逆境下之經濟效益分析(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名詞解釋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使用有效的評估工具來了解氣候變遷對各個領域的中長期衝擊,並提出相對應的調適策略與行動,以減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案例類型:
結構和物理性選項- 工程技術或是現有構造物的強化、綜合技術研發
社會性選項- 社區災害知識的學習與交流、警戒資訊的研發與運用
制度性選項- 經濟、政策與法律層面的制度建立
參考文獻
- Nguyen, Q., Hoang, M.H., Öborn, I., & Noordwijk, M.van. (2013). Multipurpose agroforestry as a climate change resiliency option for farmers: an example of local adaptation in Vietnam. Climatic Change, 117, 241-257.
- Delardo Montoya, J.L., & Parado Tejeda, E. Potenial mltipurpose agroforestry crops indentified for the Mexican topics (pp166-173) Chapter 15. https://reurl.cc/q34Wp
參考網址
http://www.fao.org/3/Y4347E/y4347e1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