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百寶箱 / 參考案例

臺灣-拋石工法減緩海岸侵蝕

案例類型:結構和物理性選項

主要課題:人為干擾、海岸侵蝕

核心內容:環境重建

案例性質:實務操作

氣候評估:無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彙整:梁庭語

  點閱:927

說明簡報
關鍵字
拋石工法灘線維護

問題與目標

頭城海水浴場沙灘的沙每年隨著季節性的海流變化,週期性的被帶離海岸又回補,侵蝕與堆積的狀況維持著動態的平衡,但此平衡遭烏石港興建後的突堤效應[1]破壞,沙堆積在烏石港北岸,南邊大坑海岸的海岸線則逐漸受侵蝕而後退,原有海岸線內沙灘寬約200公尺,如今僅剩約20公尺,每當漲潮時,海水幾乎淹沒沙灘。



[1] 突堤效應:海堤、防波堤等人工建構物向海側突出,阻擋原本沿岸流及漂沙的路徑,導致漂沙上游側(堤前)堆積,漂砂下游側(堤後)因沙量減少而造成侵蝕的狀況。

 

圖1 大坑海岸的岸線變化狀況(資料來源:水利署電子報(參考網址1);圖片編修:NCDR)


採取的改善作為

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於104年起便開始在竹安河口北側至頭城海水浴場間,以拋放大塊石的柔性自然工法來美化沿岸景觀及保護被侵蝕的海岸,成效顯著。但因104年蘇迪勒颱風,導致原有拋石保護工法被淘刷,並危害海岸及防風林。為免情勢持續惡化,一河局又於105年及106年施做兩期工程,以拋填塊石的方式施作約700公尺的緩坡,並於坡趾處以消波塊加強消能作用,以降低海浪侵蝕,保護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兼顧海岸景觀。


成效

藉由拋放塊石的自然工法,能美化海岸景觀,並減緩波浪衝擊與海岸侵蝕,保護海岸線。104年底延續辦理「大坑海堤環境營造改善工程」,針對海水浴場前方持續利用緩坡拋塊石方式消能,達到海岸美化及基本保護之目標。但塊石在颱風事件後可能需要補強。

除了宜蘭縣頭城鎮的大坑,臺灣許多地區的海岸,也採取拋石與消波塊拋放並行的工法,達到沿岸景觀改善目的的同時,也能減緩侵蝕,如花蓮市南濱海岸、臺東縣長濱鄉竹湖海岸等。

圖2 施作拋石工法的竹湖海岸

 

名詞解釋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使用有效的評估工具來了解氣候變遷對各個領域的中長期衝擊,並提出相對應的調適策略與行動,以減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案例類型:

   結構和物理性選項- 工程技術或是現有構造物的強化、綜合技術研發

   社會性選項- 社區災害知識的學習與交流、警戒資訊的研發與運用

   制度性選項- 經濟、政策與法律層面的制度建立 


參考文獻

經濟部水利署(2014)。海岸環境營造計畫(104~109)


參考網址

  1. 一河局吳忠信(2016)。頭城海水浴場海岸保護-拋石消能工法。檢自http://epaper.wra.gov.tw/Article_Detail.aspx?s=1D07FD947A1B9E78 (Apr. 12, 2019)。
  1. 水利署第一河川局網頁,最新消息內容 (2017-05-12)。檢自https://www.wra01.gov.tw/11346/11352/15620/23061/ (Apr. 12, 2019)。
  1. 水利署第一河川局網頁,建設成果內容 (2017-12-13)。檢自https://www.wra01.gov.tw/11346/11355/11457/78671/ (Apr. 12, 2019)。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4,820,657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