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目標
頭城海水浴場沙灘的沙每年隨著季節性的海流變化,週期性的被帶離海岸又回補,侵蝕與堆積的狀況維持著動態的平衡,但此平衡遭烏石港興建後的突堤效應[1]破壞,沙堆積在烏石港北岸,南邊大坑海岸的海岸線則逐漸受侵蝕而後退,原有海岸線內沙灘寬約200公尺,如今僅剩約20公尺,每當漲潮時,海水幾乎淹沒沙灘。
[1] 突堤效應:海堤、防波堤等人工建構物向海側突出,阻擋原本沿岸流及漂沙的路徑,導致漂沙上游側(堤前)堆積,漂砂下游側(堤後)因沙量減少而造成侵蝕的狀況。
圖1 大坑海岸的岸線變化狀況(資料來源:水利署電子報(參考網址1);圖片編修:NCDR)
採取的改善作為
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於104年起便開始在竹安河口北側至頭城海水浴場間,以拋放大塊石的柔性自然工法來美化沿岸景觀及保護被侵蝕的海岸,成效顯著。但因104年蘇迪勒颱風,導致原有拋石保護工法被淘刷,並危害海岸及防風林。為免情勢持續惡化,一河局又於105年及106年施做兩期工程,以拋填塊石的方式施作約700公尺的緩坡,並於坡趾處以消波塊加強消能作用,以降低海浪侵蝕,保護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兼顧海岸景觀。
成效
藉由拋放塊石的自然工法,能美化海岸景觀,並減緩波浪衝擊與海岸侵蝕,保護海岸線。104年底延續辦理「大坑海堤環境營造改善工程」,針對海水浴場前方持續利用緩坡拋塊石方式消能,達到海岸美化及基本保護之目標。但塊石在颱風事件後可能需要補強。
除了宜蘭縣頭城鎮的大坑,臺灣許多地區的海岸,也採取拋石與消波塊拋放並行的工法,達到沿岸景觀改善目的的同時,也能減緩侵蝕,如花蓮市南濱海岸、臺東縣長濱鄉竹湖海岸等。
圖2 施作拋石工法的竹湖海岸
參考文獻
經濟部水利署(2014)。海岸環境營造計畫(104年~109年)。
參考網址
- 一河局吳忠信(2016)。頭城海水浴場海岸保護-拋石消能工法。檢自http://epaper.wra.gov.tw/Article_Detail.aspx?s=1D07FD947A1B9E78 (Apr. 12, 2019)。
- 水利署第一河川局網頁,最新消息內容 (2017-05-12)。檢自https://www.wra01.gov.tw/11346/11352/15620/23061/ (Apr. 12, 2019)。
- 水利署第一河川局網頁,建設成果內容 (2017-12-13)。檢自https://www.wra01.gov.tw/11346/11355/11457/78671/ (Apr. 12,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