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目標
褐石斑為溫帶大型海水魚類,肉質細嫩鮮美帶有適度油質,為生魚片及海鮮鍋的頂級食材,價格昂貴。棲息於礁岩及泥底質水域,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沿岸至香港和臺灣海域,近年來因過度捕撈致使產量大不如前。此外,因養殖過程具有容易感染致命性疾病,以及低溫造成暴斃死亡等生產問題,亦讓臺灣相關養殖業者頭痛不已。基此,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自民國96年開始投入耐低溫之褐石斑魚(俗稱油斑)繁殖技術,期望增加養殖石斑品種多元化及產量,可降低冬季或氣候變遷帶來的寒害對石斑魚養殖產業的衝擊。
採取的改善作為
繁育耐低溫養殖石斑魚種對抗極端低溫寒流的侵襲時,自身條件足以抵抗低溫造成的暴斃,避免養殖業者嚴重損失。
成效
為開發耐低溫養殖魚種,增加養殖石斑品種多元化及產量,行政院水產試驗所自96年起即著手陸上魚塭馴化培育,並應用性轉變技術縮短雄性種魚培育時間,2013年時,成功建立繁殖及育苗技術,共繁殖出褐石斑魚白身苗12,000尾,育成率達8%。由於褐石斑為溫帶大型海水魚類,其養殖適溫為20~28℃,耐受水溫10~32℃,13~14℃之低水溫仍會攝食,相較於點帶石斑(耐受水溫:13~35 ℃)、龍膽石斑(耐受水溫:14~35℃) 、虎斑(耐受水溫:16~35℃),更能適應臺灣冬季之低水溫期。未來若養殖推廣成功後,將可降低冬季或氣候變遷帶來的寒害對石斑魚養殖產業的衝擊。此外,亦可將石斑養殖區域擴大至台灣中、北部及澎湖地區,為石斑魚養殖產業開拓新的疆土,以加速達成政府石斑魚產值倍增的計畫目標。
名詞解釋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使用有效的評估工具來了解氣候變遷對各個領域的中長期衝擊,並提出相對應的調適策略與行動,以減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案例類型:
結構和物理性選項- 工程技術或是現有構造物的強化、綜合技術研發
社會性選項- 社區災害知識的學習與交流、警戒資訊的研發與運用
制度性選項- 經濟、政策與法律層面的制度建立
參考文獻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2013).因應氣候變遷-耐低溫石斑魚繁殖成功.資料網址:https://www.tfrin.gov.tw/News_Content.aspx?n=241&s=54665.瀏覽日期:201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