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目標
石斑魚為溫帶大型海水魚類,肉質細嫩鮮美帶有適度油質,為生魚片及海鮮鍋的頂級食材,價格昂貴。棲息於礁岩及泥底質水域,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沿岸至香港和臺灣海域,近年來因過度捕撈致使產量大不如前。此外,因養殖過程具有容易感染致命性疾病,以及低溫造成暴斃死亡等生產問題,亦讓臺灣相關養殖業者頭痛不已。基此,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自民國99年開始投入石斑魚模廠建置計畫,期望增加養殖石斑品種多元化及產量,降低養殖環境變化與疾病對石斑魚養殖產業的衝擊,避免養殖業者嚴重損失。
採取的改善作為
民國98年行政院核定「石斑魚產值倍增計畫」,從制度、研發、行銷等面向都有一定程度的規劃,當時臺灣石斑魚產業蓬勃發展,但疾病問題也隨著產業發展逐漸嚴重。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在民國99年投入石斑魚模場的技術建立,為了解決疾病問題,水試所提出要朝向整場輸出的方向發展,便著手進行研究。
民國103年開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輔導各單位在面對全球市場劇烈變遷時,能夠促進農業產業創新,因應市場變化。因此,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團隊便負責執行「石斑魚養殖模廠技術之建立」計畫,更進一步朝強化建構生物安全設施、健康種魚篩選、乾淨餌料生產、白身苗生產以及中間育成標準化作業流程等技術,來推動石斑魚模場產業化,達到整場輸出目的。
成效
研究團隊這幾年監測模場溫度,發現室內外溫度差異可達攝氏4~6度,寒流來襲時,室內溫度可維持在攝氏16~18度,105年霸王寒流來襲,模場石斑魚完全沒受到任何影響。面對室內場可能會帶來的高溫影響,模場建置時,防熱為相當需要關注的焦點,因此室內場中有架設多組抽風扇協助夏季的溫度調節。
現在石斑魚模場正在試驗自動化、智慧化管理,透過置入水中的監測儀器可隨時了解養殖池水的狀況進而降低風險,另外也利用水中攝影機觀察石斑魚攝食狀況,減少不必要的餌料消耗。然而,持續引入智慧化管理將會提高養殖生產成本,但能換取節省人力、穩定水質產生的效益,故智慧化與傳統管理的平衡點未來仍需要再經過測試與計算,已尋求養殖業者之生產與經營間的平衡點。
名詞解釋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使用有效的評估工具來了解氣候變遷對各個領域的中長期衝擊,並提出相對應的調適策略與行動,以減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案例類型:
結構和物理性選項- 工程技術或是現有構造物的強化、綜合技術研發
社會性選項- 社區災害知識的學習與交流、警戒資訊的研發與運用
制度性選項- 經濟、政策與法律層面的制度建立
參考網址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https://agritech-foresight.atri.org.tw/article/contents/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