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目標
中國的山東、遼寧為養殖刺參的主要地區,產量占全中國的8成。當地多於淺海地區或室外養殖抽取海水的方式進行養殖,且養殖規模、技術程度不同,當極端天氣事件(例如:持續高溫、強降雨、寒害)發生時,以及人類行為導致的海洋生態持續惡化引發的藻華氾濫,以及缺乏整體養殖的規範方案而出現的大量圍海造礁現象等,對當地養殖海參造成衝擊及養殖經營者們的損失與產量的銳減、市場上的供應量、品質不穩等影響。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許多長期存在的問題,如基礎設施不完善、苗種品質參差不齊、生產模式與技術集成創新不足,以及產業風險意識淡薄、產業鏈不完善、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將更加劇刺參養殖業的營運風險。
採取的改善作為
此篇就營運管理面採取的改善作為作介紹。因風險意識淡薄,導致無法確認與即時掌握養殖環境之狀態與可能面臨之風險,在遭遇異常天氣災害與環境變化時缺少因應能力,故透過導入物聯網與即時監測系統,健全數據監測,建立預警通報平台,加強赤潮的預警通報,提高養殖池因應自然災害的能力。
目前的刺參養殖市場多為個體模式(家庭作坊式),僅注重短期效益,並未建立完善的產業鏈,導致養殖業在面臨極端天氣事件時,缺乏產業鏈相關環節的支撐而導致刺參產量不穩定。在因應的措施上,加強產業各環節之間的合作,整合育種、養殖、飼料、病蟲害控制、加工與銷售,建立完善的產業鏈,並制定相關養殖規模、基礎條件與環境保護的規定,強化管理機制。
成效
本案例介紹刺參養殖業在氣候變遷環境下面臨的因應氣候變遷需一系列的調適措施,加強產業面對極端災害抗性,在營運管理面採取的改善作為上包含養殖環境的即時監測與預警系統,以及產業鏈的整合與完善化,預期有助於該產業及養殖經營業者面對極端災害之韌性,亦能達到食品安全的保障。
名詞解釋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使用有效的評估工具來了解氣候變遷對各個領域的中長期衝擊,並提出相對應的調適策略與行動,以減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案例類型:
結構和物理性選項- 工程技術或是現有構造物的強化、綜合技術研發
社會性選項- 社區災害知識的學習與交流、警戒資訊的研發與運用
制度性選項- 經濟、政策與法律層面的制度建立
參考文獻
異常氣候和環境對刺參養殖業的影響及對策,胡煒、李成林、韓莎、趙斌、徐濤(2018),海洋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