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目標
海水溫度上升、溶氧量下降與海水酸化等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非常嚴峻,而熱帶、亞熱帶的海洋生物(包括漁業資源等)由於其對環境較為敏感的關係,在暖化的加劇下,海洋生物所做出的自我調適方式包括:往更高的緯度移動、潛至更深的海域等。不過並非全部物種皆有能力遷徙,且酸化會對利用鈣元素組成生理結構的物種(ex:珊瑚、橈足類等)造成生存上的影響。一個地區物種組成的改變會使食物金字塔的結構出現變化甚至崩塌,受氣候變遷影響嚴重的低緯度海域的生物多樣性將會減少甚至消亡,這些效應最終會影響到海洋漁業資源。在RCP8.5排放情境下,世紀末(2100年)熱帶區域的魚類生物量將減少30-40%。許多發展中的沿海國家,其沿岸的漁民社區群體多為家計型的小規模漁業,這些漁民所依賴的就是這些海洋資源以維持生計,但這些國家缺乏社會與財政資源來進行調適並為未來做準備。
WWF選取3個發展中國家(Ecuador、South Africa and Philippines)地區,在RCP8.5的排放情境下,模擬到世紀末(2100年)海水溫度、溶氧與酸化的程度。
結果指出,海水溫度預測將上升超過2℃,溶氧濃度將下降至少2.5%,pH值下降0.2-0.25個單位。
暴露指數(計算方式為未來推估的環境參數超出過去50年所觀測的範圍的概率)更指出,在RCP8.5的情境下,到了世紀末(2100年)幾乎所有海洋生物的環境都將改變並且遷移到他們不曾生活過的棲地。
採取的改善作為
主要以下列方式進行:
- 改善家計型漁民的經濟狀況
提高他們的基本生活水準。改善漁民的生活水平–特別是漁業資源下降最多的區域–從長遠來看,將為漁業社區針對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提供基礎。
- 提高漁業資源的單位產值為主
提升上岸後漁貨的品質,且建立直達消費者的市場機制,除去中間盤商的剝削,將有助於提高每單位漁獲對漁民的收益。
- 教育水準的提高
提升人民的知識水平並增進社會的流動性。
- 增進漁業管理的手段,具體的方式包括:
- 實施有效的監測、控制和監測:
以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的方式經營漁業為最佳的漁業管理方式,例如:不在魚類的成熟期捕撈該魚種,且僅捕撈大於性成熟體長的魚;或是使用對環境友善與選擇性高的漁具漁法(釣具類),其他如季節性休漁、總容許漁獲量與保護區皆能促進可持續漁業之管理。但若沒有完善的漁業法規或執法方式不當,要控制該區域的漁業管理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執法人員之培訓,如港口檢核員或是船上觀察員等,提供必要之執法工具乃必要之事。並且教育漁民遵守法規對他們所能帶來的利益,方能達到好的管理成效。
- 調適管理
氣候變遷就如他的名稱一般,意味著不斷變化的狀況,漁業的調適管理亦需要不斷改變,例如:當漁獲量不穩定時,由投入之努力量限制變為漁獲量總量之限制。
- 利害關係人參與式管理:
漁民的權益在參與式管理的結構裡面被視為式相當重要的一環,通過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參與並整合漁業管理機關與地方一級管理單位,共同協議出可行與實用的方案。利害關係人參與的方式能夠促進管理實施的有效程度,因為很大一部份是來自於漁民自己的意見,結合官與學研之評估可行性並定案,是調適政策中重要的一環。
- 基於生態系的方法與預防性措施之目標:
氣候變遷的加劇使的基於生態系統考量的預防方法更應被採用。過去單一物種的管理方式並不足以讓整個沿海生態系統承受環境的衝擊,以整體生態系為考量的手段,如:海洋保護區之劃設,應是未來主要的管理方案。
- 發展漁業調適的科學研究
- 減少漁業造成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措施:
- 以不消耗或耗費較少燃料的漁具漁法取代高燃料消耗的拖曳式漁具漁法。
- 在保持漁業管理的基礎上,增進船舶使用機械與引擎的燃油消耗效率。
- 漁船速度的降低。
- 敦促國際社會減少碳排放
- 增加藍碳的儲存(海草床、紅樹林等環境之照護)
成效
本案例僅針對未來的海洋變化趨勢進行推估,並透露出調適政策的必要性,同時列出可能的調適選項,但尚未有實施後的評估狀況。
名詞解釋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使用有效的評估工具來了解氣候變遷對各個領域的中長期衝擊,並提出相對應的調適策略與行動,以減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案例類型:
結構和物理性選項- 工程技術或是現有構造物的強化、綜合技術研發
社會性選項- 社區災害知識的學習與交流、警戒資訊的研發與運用
制度性選項- 經濟、政策與法律層面的制度建立
參考文獻
World Wildlife Fund for Nature(WWF) Executive Summary:Smallscale Fisheries in a Warming Ocean:Explor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https://wwfeu.awsassets.panda.org/downloads/wwf_fishforward_executivesummary2020_final_1_sept_202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