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目標
每逢雨季來臨,香港島北部多處地區都會出現淹水情況,影響上環、中環、金鐘、灣仔及銅鑼灣等地區商業活動及部分商鋪的運作,當大雨引致港島北部分地區如上環、中環、金鐘及灣仔淹水時,路面積水會阻礙汽車行駛,引致嚴重交通擠塞。
追究其淹水之主因,依據香港渠務署,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
- 地理位置- 位處亞熱帶,屬海洋氣候,易受颱風和暴雨影響。
- 高降雨量 - 毎年平均的雨量約為 2,200 毫米,是太平洋鄰近地區最高降雨量主要城市之一。
- 都市發展 -經過多年高速的發展,香港島已成為樓宇密集的地區,亦增加了雨水於地面之逕流量。集水區上游社區亦不斷擴展,因此增加了附近主要排水道之使用量。
- 地勢低窪及潮汐之影響 - 於香港島北側之中心地區,如上環、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及跑馬地等區域地處低窪,當潮水水位升高時,會影響排水系統之排水效能,使低窪地區聚積的雨水較難排出。
- 渠道老化 - 因管線老化問題導致現有排水系統的排洪能力大大降低,早年的渠道防護標準之設計已不能滿足現今的排洪標準。
採取的改善作為
渠務署為了降低淹水帶來的不便及經濟損失,於1996年便展開「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之研究,研究的目的為全面檢查現有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以及籌劃長期的排水系統改善措施,以符合現有的防洪標準和應付將來的需要。
在進行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期間,香港渠務署要視乎個別集水區的特點而作出選擇,包含當地排水系統的組合、土地需求、環境因素、交通影響、主要公共設施和地下結構物的位置等。曾考慮下列多個渠務改善方案,包括傳統雨水系統擴大及改善工程、蓄洪計劃、雨水截流隧道及防洪抽水計劃等。經仔細的評估及多次的諮詢,渠務署最後決定採用「截流方法」,於港島西建造雨水排放隧道,將港島半山集水區大部分的雨水截取,經由新建的雨水排放隧道直接排入大海,可減少雨水流向下游,因此減輕香港島北部整體的淹水問題。「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於2007年11月展開並於2012年8月完工。
整體佈局上,香港採取了三種方式解決相關洪災問題:第一,透過更換、擴充地上和地下排水管道,提升抗洪能力;第二,建設雨水隧道,將高地集水區的雨水直接引流入大海,減輕下游市區排水系統負荷;第三,設立蓄水及抽水系統。在淹水較為嚴重之地區設立蓄水池,暫存部分雨水,待高峰期過後,利用水泵排出儲存雨水。且在整體計畫上規劃了較高之防洪標準:市區幹渠系統排水標準為重現期200年,市區支渠系統和主要鄉郊集水區防洪區為50年,鄉村排水系統為20年。
圖1 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計畫區域圖(圖片來源:參考網址)
圖2 香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規劃路線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網址)
成效
此工程完工後,雨水排放隧道發揮疏導作用,截取香港島半山以上的雨水,有效降低下游市區內現有排水系統的負荷,紓緩包括上環、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及跑馬地一帶的淹水災情。淹水災情減少,以往為香港市民所帶來的不便、經濟損失、交通受阻等,也能得以避免。長遠而言,對香港社會均帶來莫大的裨益。
名詞解釋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使用有效的評估工具來了解氣候變遷對各個領域的中長期衝擊,並提出相對應的調適策略與行動,以減低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案例類型:
結構和物理性選項- 工程技術或是現有構造物的強化、綜合技術研發
社會性選項- 社區災害知識的學習與交流、警戒資訊的研發與運用
制度性選項- 經濟、政策與法律層面的制度建立
參考文獻
建造業議會-急流漩渦進水口都市防洪設計(如附件)
參考網址
DSD香港渠務署。https://www.dsd.gov.hk/others/HKWDT/eng/background.html。
附件
- 建造業議會-急流漩渦進水口都市防洪設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