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百寶箱 / 參考案例

南非 - 低收入家戶對於洪水保險的認知與需求研究

調適構面:推動執行

調適選項:制度性,行為性

主要課題:低收入家戶洪水風險

核心內容:加強其投保意願研究

案例性質:學術科研

  治理尺度:設施/個人

  彙整:陳玲瑤

  點閱:4

問題與目標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洪水風險持續上升,南非目前仍依賴政府主導的事後救助措施來進行洪水災情補救,而商業保險尚未被納入治理手段之一。而相關研究指出低收入家戶身為洪水風險中的脆弱族群的原因如下:

1. 高風險暴露但資源不足的低收入家戶常居住於高風險地區,如河岸、排水不良的都市邊緣社區,易受洪水影響。他們缺乏足夠財務能力來應對洪災損失,因此風險保障工具變得格外重要。

2. 無法依賴政府或親友支援 

  • 儘管受訪者中大多數曾接受過某種形式的政府援助,但援助不穩定且不足以彌補實際損失。

  • 家庭在災後常依靠非正式支援(如鄰里幫助),但這種模式在災害規模擴大時難以維持。

3. 財務脆弱性導致更深層的貧困循環

  • 淹水對低收入家戶的衝擊可能導致收入中斷、醫療費用上升、重建支出增加,加劇原有貧困。

  • 文件指出,若無保險,這類家庭難以儲蓄,也無法在未來災害來臨時具備應對能力

因此本研究調查了南非最脆弱族群-低收入家戶-對淹水保險的看法與購買行為分析,目的為了解他們對於淹水保險的看法與如何鼓勵其購買保險來分攤風險。

本研究運用離散選擇實驗(DCE)與混合羅吉特模型(mixed logit models),並以來自布法羅市(Buffalo City)都會自治市的受訪者之第一手資料為基礎,分析人們對保險屬性的偏好,例如:保障範圍、保費與自負額。


採取的改善作為

調查方法:離散選擇實驗(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DCE)

  • DCE 是一種偏好調查方法,透過呈現一系列假設性保險方案選項,讓受訪者從中選擇最偏好的選項。

  • 每個選項由數個變項組成(稱為「屬性」),例如:

    • 保費金額(Premium)

    • 保障範圍(Coverage)

    • 自負額(Excess fee)

    • 理賠程序便利性(Ease of claim)

    • 保險提供者的信譽與品質(Insurer reputation)

此方法可評估受訪者對每個屬性的偏好強度,以及不同屬性變動對其選擇的影響。

 

樣本與資料來源

  • 調查地點:南非東開普省的布法羅市都會自治區(Buffalo City Metropolitan Municipality)

  • 樣本對象:低收入家戶

  • 資料來源:實地調查與問卷(primary survey data)

 

統計模型分析:混合羅吉特模型(Mixed Logit Model)

  • 用以分析個體在多個選項中的選擇行為,允許考慮受訪者間的異質性偏好。

  • 優於傳統羅吉特模型,因其能處理隨機效應與不同人對屬性的不同權重。

  • 輸出結果可計算各屬性對支付意願(WTP)的邊際影響。

 

實驗設計技術細節

  • 使用正交化設計(orthogonal design)以建構選擇集,避免屬性間共線性。

  • 每位受訪者需完成數個選擇任務。

  • 為減少調查疲勞與偏誤,設計了封面故事與清楚的說明以輔助受訪者理解保險情境。

 

結果應用

研究結果不僅揭示支付意願的整體水準,也為保險設計提供依據,例如:

  • 哪些保險屬性最受偏好

  • 如何設計更具吸引力與公平性的保險產品

  • 如何透過補助、信任建立或簡化流程來提升投保率


成效

本研究發現以下六點為增加低收入家戶投保意願的關鍵因素:

1. 過去洪災經驗

  • 有經歷過洪災損失的家戶,更傾向認為保險有必要,且願意支付保費。

  • 曾受災者的WTP顯著高於未曾受災者,顯示個人災難經歷會提升風險認知與防備需求。

2. 對保險概念的理解與信任

  • 理解保險運作機制、保障內容與索賠流程的程度愈高,愈願意參與。

  • 對保險持正面認知(例如公平性、透明度、是否可信賴)與政府/機構合作信任度高,會增加投保意願。

3. 收入與支付能力

  • 儘管為低收入群體,收入愈高的受訪者其WTP愈高,代表實際支付能力仍影響參與可能性。

  • 但同時也指出即使收入低,只要產品可負擔,部分家戶仍願意參與。

4. 房屋資產價值與風險認知

  • 住家財產越多或屋況越穩定者,對於保障財產更為重視,傾向投保。

  • 若認為家戶面臨重大風險(如住於洪患頻發區),WTP 顯著增加。

5. 性別與教育程度

  • 女性戶主(尤其為主要照顧者)對保障家庭更有意識,WTP 偏高。

  • 教育程度較高者對保險制度理解度較高,也更傾向信任制度並參與。

6. 社區參與與集體方案(Community-Based Insurance)

  • 如果保險以「社區為單位」設計,透過地方組織或合作社代收代辦,信任度與參與意願顯著上升。

  • 此方式可降低行政成本、增強參與感,並結合災前防災行動。

 

其他建議

  • 推行「保費補貼」、「風險教育宣導」、「災後即時理賠案例分享」等措施,能進一步促進低收入群體接受度。

  • 增加可近性(如用手機繳費、地方代辦機構)亦可有效提升參與率。

 


可供臺灣參考之處

  • 本研究呼籲政府與私部門共同提供可負擔保險產品,透過補助型保費、微型保險(microinsurance)或社區型保險(community-based schemes)來擴大覆蓋率。

  • 此類機制能將風險分攤給更廣泛人口,同時針對最脆弱群體提供保護。

低收入家戶需要洪水保險,不僅是為了災後重建,更是預防貧窮惡化、提升災前準備、降低社會弱勢風險累積的手段。儘管這些家戶的支付能力有限,但研究明確指出:透過政策介入與適當設計,保險制度可以發揮關鍵調適功能。


參考文獻

Sibanda, T., & Masiyandima, M. (2025). Low income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flood risk insurance in South Africa.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Natural Resources in Africa (UNU-INRA). https://inra.unu.edu/publications


參考網址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9,652,106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