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百寶箱 / 參考案例

全球 - 兼顧減緩、生態及生計的造林原則

案例類型:社會性選項

主要課題:緩解暖化、造林原則

核心內容:符合生態的造林原則

案例性質:學術科研

氣候評估:無氣候變遷風險評估

  彙整:劉冠廷、林奐宇

  點閱:128

問題與目標

亞馬遜森林以有著高度的物種豐富度而著名,Hans ter Steege等人2020年的《Biased-corrected richness estimates for the Amazonian tree flora》研究中,現今亞馬遜森林至少有超過15,000種的樹木。森林可以提供建築材料及食物等有形產品,以及其他無價的服務,例如遮蔽保護、水源涵養、污染過濾及減少風災洪害所帶來的衝擊,也是碳的重要儲存庫。然而,為了經濟及碳吸存目的,不當或錯誤的造林行為,對自然生態系反而是一場浩劫。

圖1. 馬達加斯加東部過去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但社區為了獲取柴薪,栽植許多非本地的物種,現今土地已被許多高入侵能力的外來物種佔據。(來源:參考網址)


採取的改善作為

為了緩解全球快速增加的二氧化碳及溫室氣體,各國政府部門輔導原住民族減少森林伐採改作耕地使用之餘,又必須顧及自然環境的平衡及在地經濟發展。良好而合理的造林作業方式,即是增加森林碳匯、發展在地經濟、提倡自然惠益共享的重要解方。對此,近年國際組織倡導十項造林原則,期望改善目前的困境:

  • 致力保護現有的森林:自然森林具有豐富的碳儲存、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多樣性資源,任何重新造林手段,皆難以達到已成熟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
  • 生物多樣性與森林多目標的最大化: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對於森林生產力具有正向促進效益,同時可保持生態系統的恢復力,以及對當地社區提供森林產品和生態系統服務等多功能效益。
  • 使用當地林木的天然後代:當地森林可以提供優良的種苗和生物多樣的棲地,建議新植造林應與現存森林連結並擴大之,應避免其他森林砍伐行為。
  • 運用在地資源造林:為確保種植森林的存活和適應力,使用當地的材料進行造林,也避免外來入侵種的危害。
  • 邊做邊學:基於生態原理及原住民傳統知識推動復育。在大規模經營管理行為介入自然生態系之前,應有充分先期試驗與監測規劃,利用監測指標對結果進行適應性管理。
  • 與原住民合作行動:原住民傳統知識是由與森林緊密生活多代的人們所獲得的,原住民也是受到環境變化和自然資源衝擊最大的群體之一,合作參與可以確保他們的權益得到保護,合理的惠益共享與在地經濟行為,亦可促進當地社區發展,改善原住民生計與提高生活品質。
  • 選擇對的地方:在適合的環境和氣候條件情況下,自然再生可能比種植樹木更經濟和有效。
  • 盡量種植多樣化的樹種:混植多種樹種,並以本地種優先,可促進生態系內的正向交互作用,避免外來物種的入侵與擴大。
  • 選用具有生態韌性(或稱恢復力)的植物材料:尋找具有適當遺傳變異性的種子或苗木,以最大程度地增強族群的適應力,如多樣化基因提高抗熱性。
  • 要有實質經濟收益:森林復育與造林行為能否永續、長久,主要因素取決於其衍生的經濟收入。為森林權益相關者開發多樣、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包括碳信用、非木林產品(NTFPs)、生態旅遊和可銷售的水源保護服務等,可為森林創造良性與永續經營的機會。

圖2. 黃金造林十原則彼此間具有相互作用,應該要同時考慮,才能建立一個良好的森林。(來源:參考網址)


圖3. 理想狀態包含現有的自然環境、生計性森林、栽植區及居住區域等等。(來源:參考網址)


成效

在泰國北部一處鄰近國家公園的礦場,主要開採頁岩和石灰石;營運期間的開採挖礦行為,難免會影響甚至破壞原有的森林植被和土壤,改變水流路徑,並造成入侵植物的快速拓散。貧脊的自然資源,加上礦場關閉後該地區缺乏經濟收入,難以保護原本礦場內的物種。

為了減緩森林退化,同時加速自然生態的恢復,他們採行了下列措施:(1)管制礦場的人員進出;(2)禁止不必要的森林砍伐;(3)選用適當的框架樹種(framework tree species)進行復育造林,所謂的框架樹種即指當地的鄉土種,由於這些樹種對於當地的氣候、土壤具有良好適應力,苗木容易培育、生長快速、造林容易,因此可加快成林速度,塑造符合演替中後期樹種之生長環境。例如豆科樹種具有共生固氮的根瘤菌增加土壤的固氮量;榕屬植物的果實柔軟多汁,可吸引獼猴與鳥類前來食用。透過復育造林模式,原受採礦而砍伐的森林與裸露土地,在短短3年即恢復鬱閉林相,並且有較豐富的動物棲息。可見考量氣候環境、土壤條件及選用原生樹種的方法,可顯著提高森林的恢復能力及應對環境開發後的調適能力。

圖4. 應用框架樹種營造多樣化的森林環境。(來源:參考網址)


參考文獻

Sacco, A. D., Hardwick, K., Blakesley, D., Brancalion, P. H. S., Breman, E., Rebola, L. C., … & Antonelli, A. (2021). Ten golden rules for reforestation to optimize carbon sequestration, biodiversity recovery and livelihood benefit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7(7), 1328-1348.


參考網址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5498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4,833,322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