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百寶箱 / 參考案例

臺灣 - 氣候變遷下新化林場改善措施提昇虎頭埤集水區之生態系服務

調適構面:推動執行

調適選項:生態性,結構性

主要課題:洪水溢淹

核心內容:綜合洪水整治手段

案例性質:實務操作

  治理尺度:城市/縣市

  彙整:許大為

  點閱:8

說明簡報
  已經下載 0
關鍵字
防洪設施重現期雨量

問題與目標

新化林場虎頭埤屬於鹽水溪流域,地質條件為泥岩與砂岩,過去主要受颱風與地震災害,然而近年氣候變遷帶來之強降雨導致土砂堆積、河寬過小,導致洪水溢淹,如2018年8月23日熱帶性低壓溪水溢流導致河岸崩塌、溪岸侵蝕與道路中斷,影響道路與農田安全,汙濁水質同時影響當地生態系。人為開發影響在氣候變遷下逐漸加劇,未來百年可能無法承受擴大之洪害。

透過Flo-2D降雨逕流模式,將50年頻率最大一日降雨量以SCS法計算雨型分配集降雨損失,得到河段流量歷線為2維水理模擬基準(圖1),在Q50條件下結合1m*1m解析度DEM建立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河段通洪能力不足且缺乏滯洪空間,水深分布顯示現有深槽水深平均4.5公尺,高灘地則有1公尺淹水情形(圖2),原因為溪流河槽淺,河道較窄、流速緩緩導致長年淤積。而下游則受到邊界條件影響使深槽流速提升,護岸老舊等問題使堤岸易受水流剪力破壞(圖3)。

圖1 Flo-2D 降雨逕流推求 50 年頻率(歷史基期)之洪水下主支流流量歷線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圖2 河道現況工程前數模洪水水深分布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圖3 河道現況工程前流速分布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採取的改善作為

施作方案:考量虎頭埤區域洪水整治與環境營造,基於自然方式進行規畫。農委會共研擬十項措施,包含「活化坡地農塘」、「推廣農地水土保持」、「增能防砂設施水源利用」、「加強森林復育」、「加速崩塌地復育」、「加強集水區保育」、「強化水土保持管理」、「發揮森林保護成效」、「強化大規模崩塌防減災」及「應用 AI 及 IoT 科技」。

工程計畫採用的整治策略如圖4,以應對氣候變遷。在此框架下,於2019年啟動了新化林場滯洪保水設施改善工程,包括建造人型拱橋、豎井、集水井、溢洪道和截水溝等設施。這些設施兼顧減少泥砂匯入主流、穩定水流、改善水質以及解決灌溉和防災需求。接著於2020年開始了虎源溪(新化林場段)的整治工程,首先進行了水域環境的整治,包括拓寬河幅和加寬支流底床,增加通洪面積以減緩流速。此外,採用了生態固床工和生態護岸工,這些工程旨在提供水生動物棲地環境、改善水質、增加通洪能力和減少縱向阻隔。在2021年,第二期整治工程進行了對排洪斷面不足的解決方案,包括護岸矮化、樁工法、橫向排水設施和生態固床工等。

圖4 虎源溪整治內容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成效

本案例透過數值模擬方式評估加寬河道的通洪能力,方案示意圖如圖5。將原始河道的寬度從6公尺擴展至約12公尺,並將支流的平均底床寬度增加至5公尺。模擬結果顯示,這一方案能夠改善河道的通洪能力和滯洪空間,渠槽水深大致在3到4公尺之間,整體水深與現況模擬相比下降,改善溢洪問題(圖6)。此外,將匯流處上方空地作為溼地滯洪區,能夠調節洪水量,減少支流的壅水現象(圖7)。圖8與圖9為採用加寬工程前與後動床模擬結果,實施前後河道均呈現淤積淤積趨勢,但實施加寬方案後淤積程度較輕微,推斷為束水使泥沙不易堆積。最終,根據模擬結果,該方案能夠將通洪能力從原先約Q2提升至Q50,並且對考量氣候變遷的世紀末之洪水頻率仍能具有約Q20的通洪能力。

圖5 河道加寬方案示意圖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圖6 加寬方案後洪水水深分布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圖7 河道加寬後流速分布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圖8 河道加寬前動床模擬結果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圖9 河道加寬方案動床輸砂模擬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陳樹群(2022)。氣候變遷下新化林場改善措施提昇虎頭埤集水區之生態系服務。創新型研究計畫。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參考網址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NCHC  

關於氣候變遷整合服務平台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 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以提供臺灣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為宗旨。團隊成員秉持初衷,不斷精進氣候變遷推估技術與能力、發展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深入淺出轉譯氣候變遷科學數據、強化科學研究與實務應用的連結、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提供符合公部門、學研單位、企業及社群機構氣候變遷資料、資訊、知識、工具一站式服務。

您是第 8,894,460 位訪客   網站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