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集結全球氣候變遷有關科學成果之組織,每5~7年發布一次評估報告,提供國際氣候變遷相關科學成果與進展,作為決策與學術研究之參考。
IPCC於2014年開始發布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可參考本計畫摘譯之摘要報告 IPCC AR5 第一工作小組給決策者摘要重點編譯。
IPCC於2021年開始發布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可參考本計畫摘譯之下列摘要報告與IPCC AR6專區內容。
耦合模式比對計畫的目標為,在多模式的基礎上更好的瞭解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氣候變化,包括自然的氣候演變以及反應輻射強迫力變化的影響。第五期於2008年開始準備,由20個氣候模擬團隊,主要以四種溫室氣體濃度路徑 (RCP2.6、RCP4.5、RCP6.0與RCP8.5) 進行實驗模擬。
於2014年開始的第六期計畫除了第五期計畫中考慮的溫室氣體濃度路徑外,加入了社會經濟發展情境,稱為共享社會經濟路徑 (SSP)。SSP設定均隱含著減緩氣候變遷衝擊,與調適行動的社會經濟挑戰 (更多細節請參考科學報告2024中第一章文字框的SSP排放情境)。
氣候模擬的多組結果稱為系集,可用來分析模擬結果的不確定性。
例如同樣情境下,利用多組氣候模式進行模擬,產生的多組結果組成系集。
或者使用單一氣候模式模擬時,在初始條件中加入微小的差異,期望在經過長時間的模擬後,得到不同的結果,多組結果組成系集。
世界氣象組織下的一個專家小組,主要任務為協助氣候變遷相關的偵測與指標方面的國際合作;開發及公布從海面下至大氣對流層間有關氣候變遷/變化的指數及指標。
國際研究計畫結合雨量測站與衛星以及探空數據,估算出全球2.5度網格的降水量資料。
美國在夏威夷珍珠港設立的機構,負責協助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熱帶氣旋警報的發布。
用於定義雖然發生機率不高,但是一旦發生會帶來極大衝擊的事件。
我國中央氣象署 (前中央氣象局) 依據臺灣雨量氣候特徵區分出五個自然季節:春季 (2、3、4月)、梅雨 (5、6月)、颱風季 (7至9月)、秋季 (10、11月) 以及冬季 (12、1月)。
美國的科學機構名稱,主要負責研究和監測地球的大氣與海洋變化,並提供相關科學數據。
由美國NOAA產製的長期網格化海表面溫度,整合了多種觀測資料,包含衛星觀測、船舶觀測、海洋浮球及Argo浮標資料。
檢定一個觀測或實驗數值 (或其對應之 p值) 是否與某一統計量母體有顯著差異來判斷其獨特性的統計方法,比如觀測或模擬的某一溫度變化,是否已經超出已知的溫度變化範圍,足以判定其為異常現象。
IPCC於2019年發布的氣候變遷特別報告,彙整氣候變化對海洋與冰雪圈影響的最新研究結果,提出數據與建議供決策者參考。報告舉例說明結合科學知識與在地、原住民知識可建立更適合的風險管理及增強韌性的方法。該報告之決策者報告摘譯請見 IPCC 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 決策者摘要 摘譯。
該報告研究彙整針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風險管理與知識,作為後續氣候變遷調適的參考。
海洋表面溫度與歷史氣候平均值的差異。
指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的變化維持一段沒有明顯增溫 的時期,通常指1998年到2012年這段時期。